(孙晨晨 姚绍庄 吴苏红)这两天的赣榆海头渔港,人声鼎沸,渔获满仓。
渔民弯腰搬卸渔获,网兜里梭子蟹青灰泛光、虾婆鼓着黄膏;经纪人嗓门洪亮,指挥工人分拣过秤,冰袋裹着的海货随即装进冷藏车——不消多久,一船鲜货便各奔东西,向着市民的餐桌而去。透过这热闹的场景,我们也看到了一船鲜货串起的产业链。
海头渔港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码头泊位可同时容纳百余艘渔船停靠,同时建有苏北鲁南地区最大的海鲜市场,全镇海鲜电商经营户有2000余户,海产品年交易额突破百亿元,是连接大海与市场、生产与消费的重要纽带。
渔民的船舱,是产业链的起点。“5日中午开海出发,全船3人连夜作业捕捞,这次捕捞量让我很是满意。”船老大仲亮亮手里的网兜一拎,就把大海的馈赠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获,“一天时间,捕获梭子蟹200余公斤,每公斤价格在120至200元之间;虾婆150余公斤,每公斤价格在120至160元;还有黄花鱼、八爪鱼、杂鱼等,这次是近三年开海收获最多的一次。”
码头上的忙碌,是产业链的中枢。在码头收杂鱼的海头镇海前村村民王桂芳也难掩兴奋,“1个小时,就收购了2000余公斤杂鱼。开海了大家都忙起来,在码头边从事分拣的工人,每小时也能有30元的工钱。”不远处,海鲜经纪人相恒祥正在协调工人对梭子蟹、虾婆等新鲜海货进行分拣、过秤,随后迅速装上海鲜冷藏车,“今年的收成不错,渔船来了我们第一时间将这些海鲜装上冷藏车,除满足本地市场需求外,还将销往全国各地。”
更远处的市场,是产业链的延伸。海头镇2000多家海鲜电商的直播间里,主播们举着刚上岸的虾婆实时叫卖,“家人们看仔细喽!今天刚捕捞的梭子蟹,单个足有六两重,立秋吃蟹正当时,赶紧下单。”话音未落,后台订单从全国各地不断涌来;在朱蓬口海鲜市场,成筐的梭子蟹堆成了小山,青灰色的螯足在筐里攒动。摊主们一边给顾客挑蟹,一边吆喝着报价,电子秤“滴滴”响个不停。围着摊位的顾客挑挑拣拣,指尖划过蟹背,不时拎起一只掂量,喧闹里满是对鲜味的期待。
海头镇渔政管理中队船管员王苏阳,见证着这条产业链的成长,“以前渔民靠岸,得自己扛着渔获找买家;现在码头有冷链、有市场、有电商,海货上岸就进了‘快速通道’。”
夕阳西下,最后一辆冷藏车驶离渔港。开海的收获,从来不止于这些渔获,更在于这艘船、这个港、这座镇,把“靠海吃海”的传统,延伸成了一条生生不息的产业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