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蔚 通讯员 张义祝)过去办水土保持审批,企业得自己“摸门道”,稍不留神就可能“未批先建”踩红线。如今在港城,水利部门化身“服务管家”,主动靠前、精准指导,将审批服务链条大幅前移。自推行水土保持审批全链条服务模式以来,我市市级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合规审批率提升至92.6%,较创新改革前增长近20%,成为我市优化营商环境“水利实践”的生动注脚。
这一转变在港口控股集团徐圩有限公司的经历中得到了印证。日前,连云港港支管廊延伸项目在江苏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 完成备案。市水利局专员通过平台检索发现该项目后,第一时间主动对接企业负责人。经研判,确认该项目主要在海上施工,依法不涉及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巧的是,得益于这次主动、清晰的沟通,将市水利局的服务延伸到了该公司同期推进的另一重点项目——徐圩港区煤炭基地配套输送栈桥一期工程。
该公司工程管理员赵艺表示:“有前期项目沟通的基础,我们顺带咨询了栈桥工程的情况。市水利局明确告知,这个陆上项目挖填土石方总量没有超5万方,且占地面积也没超5公顷,只需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按照告知承诺制报批就可以了。”更令企业安心的是,专员不仅清晰告知了政策要求和办理流程,还提供了操作指引和咨询渠道。“我们原本以为会很麻烦,甚至可能遗漏,现在心里有底了,正在按要求积极准备材料。这种‘找上门’的服务,省心又放心!”赵艺说。
连云港港项目的服务案例,是市水利局提升水土保持审批全链条服务模式效能的一个缩影。该模式依托“江苏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第一时间捕捉项目立项信息,形成“信息收集-专业研判-精准告知-全程指导”的“全链条”跟踪服务体系。2024年以来,已筛查市级投资项目219个,分析研判涉及水土保持行政许可事项65个。其中,对需要在开工前取得行政许可的58个生产建设项目,提前告知并做好服务;对征占地面积小于0.5公顷且土石方挖填总量小于1000方以及低风险的7个生产建设项目,依法告知免办手续,同时明确其须落实水土流失防治主体责任和相关措施。
通过精准滴灌式的服务,市水利局有效破解了企业“不知晓”“不会办”的痛点,显著提升了审批效率和行政效能。同时,清晰界定豁免项目责任避免了企业无谓投入,对需办项目的精准指导则减少了反复修改、延误开工带来的额外成本和时间损耗,切实为企业降本增效。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有力保障了重大项目落地,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更在高效服务中守住了水土资源保护的生态底线,为优化全市营商环境、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注入了强劲的“水动能”。
“‘坐等审批’变‘提前告知’,‘被动受理’变‘主动服务’,这不仅是工作方式的转变,更是服务理念的升级。”市水利局农村水利与水土保持处高级工程师徐天文表示,“我们将持续深化完善全链条服务模式,强化数字赋能,努力当好企业的‘贴心人’,以更精准、更高效的水利政务服务,为连云港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