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生命战场上的指尖匠心 老军医韩德生的新“战位”


(记 者 田震 通讯员 乔木 徐川实习生 张珍)角磨机锯片意外伤人,伤员剧痛昏迷——韩德生目光沉着,一场与时间的赛跑随即展开。半小时惊险破拆、迅速转外科手术……当伤员终于脱离危险,韩德生这才舒了一口气。

对于韩德生而言,急诊科就是他的“全科战场”。从感冒发烧,到休克抢救,27年军旅生涯凝练了他沉着冷静的性格。如今脱下军装,他在连云港一四九医院急诊科开辟新的“战场”,继续默默守护百姓安康。


“从军梦”的医者初心


1975年,韩德生出生在山东日照五莲县。儿时,他最期待的就是每天看报。报纸上一张张精美的插图、一段段生动的故事,让他了解到军人是勇气、是守护,是一个勇于奉献的崇高职业。渐渐地,父母知道了他想要从军的梦想。为了表示支持,他们送给他一顶小军帽和一个军用挎包,希望他能好好学习,将来实现自己的“从军梦”。

韩德生向着理想努力,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毕业后,1996年7月,他正式参军入伍。怀揣着用所学医疗知识服务他人的信念,韩德生下部队后,看到战士高强度训练难免受伤,更坚定了为战友和当地居民提供专业诊治的决心。

刚入伍时,韩德生所在部队位于新沂市,主要负责临床诊疗。当年部队基层的外科没有现在分科细致,是大外科。普外科、烧伤科、骨科等知识都得懂,技术都得过硬。韩德生一边在工作中积累经验,一边不断强化学习。

当时,他所在的部队医院外科,一大特色就是烧伤治疗。患者多时,一天就要接诊二十余位。消毒换药过程常伴随剧痛,医护人员不仅要提供最佳诊疗,更要耐心安抚患者情绪,一次换药有时长达个把小时。治疗烧伤患者的经历,给韩德生留下了深刻印象。然而,更大的挑战还在后头。


指尖上的“接”力者



1998年至1999年,韩德生前往郑州全军显微外科中心进修,主攻断肢、断指再植技术。此类手术需将断裂的血管、神经、肌腱等精细结构重新连接。这些结构极其细小,如手指血管直径常不足1毫米,必须在显微镜下才能清晰观察并完成精密缝合。“如何精准对接?再植后肢体能否恢复血液循环?每一步都面临巨大挑战。”韩德生说。

学习归来后不久,韩德生前往徐州某部,重点负责显微外科诊疗。一次长达20小时的断指再植手术让他至今仍历历在目。患者四根手指完全撕脱离断,结构凌乱难辨。手术室里,他和一位助手并肩奋战:固定骨骼支架、缝合肌腱神经、接通细如发丝的血管——每一步都如同在悬崖上穿针引线。手术中,韩德生突然发现一根血管持续痉挛,并因血栓形成导致血管长度不足,他果断决策,取患者静脉桥接。

当最后一根血管恢复搏动,韩德生才惊觉时间已过去整整20个小时。惊心动魄的近一天一夜的奋战,让同事们深刻体会到显微外科的艰辛。同事们深知,这类精密的血管神经吻合,需要超凡的耐心、极致的细心和高度的专业性。韩德生常告诫大家:“医学容不得半点马虎,必须追求极致的专业与精准,这是对‘救死扶伤’的庄严承诺。”


新的“战场” 在海一方



从1996年7月入伍,到2023年12月离开部队,27年多的军旅岁月,让这位始终坚守在手术台的军医,淬炼出精湛医术。随后,他扎根连云港一四九医院急诊科,在这片在海一方的新“阵地”上,继续投身守护生命的战斗。

急诊,是医院的第一个窗口。韩德生明显感觉到,每天接触的患者数量变多,病种也更广泛。尤其是周末,科室要求在短时间内高效处理大量患者的诊疗需求。“但快速,绝不意味着可以降低诊疗质量。”自2024年4月来到医院急诊科后,韩德生每次值完班回家,都会查阅资料、研读文献,确保自己尽快适应急诊科的节奏和要求。

连云港作为旅游城市,冬夏急诊量差异显著,夏季尤为繁忙。“今年5月3日,共接诊了120多位患者。就诊情况小到腹泻发烧,大到休克热射病,还完成了10位患者的清创缝合。从早上8点半交班,一直忙到第二天早上8点半。”韩德生回忆道。

一次,一对摔伤母子来院就诊,常规影像检查未见异常。但听母亲多次诉说“心里不舒服”,韩德生凭借职业敏感,立即安排心电图和心肌酶检测,结果确诊为心肌梗死。还有一次,一位患者头部无明显外伤,韩德生综合评估后,建议进行CT检查(征得患者同意),最终检出脑出血。“对医生而言,必须对患者负责。耐心、专业、严谨,缺一不可。”韩德生深有感悟。


倾囊相授 医道传承



2022年入职急诊科的史凯鑫,在日常工作中从韩德生身上获益良多。史凯鑫视韩德生如师长,工作中遇到难题,总能得到他热情的帮助。韩德生会耐心帮新人梳理病历中易疏漏的细节,遇到疑难病例更是和大家一起查阅资料、分析病情。

从军营到急诊室,韩德生把“靠谱”二字刻进工作每一环:患者需求永远优先,再小的细节都反复核对,业务上追求极致,更不忘将经验倾囊相授。“韩医生常说,急诊是和死神赛跑,本事得练硬,心更得放正。”史凯鑫提起这些,眼里满是敬佩,“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敬业精神需要代代相传。”

韩德生始终把患者放在心尖,坚信“患者无小事”,对细节的较真近乎苛求,业务上信奉“要做就做到最好”。他常鼓励同事:“医学发展日新月异,不学习就跟不上。咱们多懂一点,患者就多一分保障。”

面对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韩德生既认可其作为“得力助手”的价值,更清醒地坚守医者初心:机器能筛查病灶,却代替不了医生的共情;算法能提供参考,却比不了临床经验沉淀出的判断力。这份对生命的敬畏与担当,早已融入他的日常。

从戎装到白褂,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融入血脉的严谨、赤诚与担当。韩德生用跨越军地、近三十载的坚守证明:无论身处何种岗位,守护生命、恪尽职守的信念,如同不灭的星光,永远在传承中熠熠生辉。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