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明兴 通讯员 杨善波 付薪妃 实习生 张婉滢)面对复杂多变的全球经贸形势,我市外贸展现较强韧性。市商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市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786.6亿元人民币,其中出口表现亮眼,出口额为217.9亿元,同比增长14.8%,增速在全省稳居第四位。在推动出口增长的多重因素中,绿色能源产业贡献突出,政策创新为外贸新动能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徐圩港码头,一批来自连云港嘉澳新能源有限公司的生物航煤正被装入货轮。这些以废弃油脂为原料的航空燃料,凭借其在碳减排市场的优势,正在快速获得国际航空市场的青睐。此前,因缺乏专属出口编码,生物航煤被归类至传统航油税号,受限于成品油出口配额管理制度,无法实现正常出口。为推动这一绿色能源出海,我市积极对接国家部委,创新推出“白名单”制度,获批企业可在核定产能内自主申领出口许可证,彻底绕开了传统配额限制。
嘉澳新能源作为首批“破冰者”,今年5月出口1.34万吨生物航煤,其成功实践为全国绿色生物能源出口破解“政策卡脖子”难题提供了可复制的“连云港方案”。凭借50万吨年产能,嘉澳新能源不仅将实现年出口额超50亿元的外贸增量,更以国际认证的“绿色燃料”叩开了壳牌、BP等全球能源巨头的合作大门。数据显示,上半年该公司出口生物航煤约8.5万吨,货值约10亿元。
在灌云经济开发区,连云港海克森能源有限公司的储能电池工厂内一派繁忙景象。近30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里,机械臂灵活舞动,电芯在智能传送带上“列队前行”,最终组装成被喻为“超级工业充电宝”的集装箱储能系统和液冷户外一体柜。“我们的产品就像巨型充电宝,按需释放给工厂、家庭甚至整个电网。”公司副总经理杨冬形象地介绍,“它们不仅能存储光伏、风电等产生的富余绿电,还能在用电高峰时精准释放能量,如同电力系统的‘蓄水池’,有效缓解能源供需矛盾。”
海克森的生产线高度智能化,宛如一座“能量工厂”,工人更多扮演监控与维护的角色。其投资两亿元建设的生产线,产品涵盖集装箱储能、工商业储能、户用及便携式储能等多场景应用,这些“超级大电池”下线后,将漂洋过海,销往东南亚、非洲、欧洲等世界各地。项目预计年应税销售收入达4亿元,税收超1000万元,为全球能源转型注入强劲的“连云港动能”。
生物航煤的“破冰”远征与绿色储能电池的“智造”出海,清晰勾勒出连云港外贸结构向“新”向“绿”跃升的轨迹。它们不仅优化了出口商品结构,更在政策创新、技术攻坚、智能制造、国际规则对接等方面提供了先行示范。
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分析,面对外部需求波动与产业竞争加剧的复杂局面,全市外贸出口能实现两位数增长并跻身全省前列,绿色能源产业的异军突起功不可没。“我们将持续聚焦绿色能源等重点产业,强化政策精准滴灌,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全力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尤其是深耕‘一带一路’新兴市场,巩固来之不易的增长态势。”该负责人表示。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陶莎 校对 徐蕾 审核: 曹银生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