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主动作为 书写协同发展新篇章——“十四五”以来港城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综述


(周莹 杨子 连发 张龙文 杨开林)“十四五”以来,我市积极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将连云港—霍尔果斯串联起的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打造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标杆和示范项目,先后组建第10批、第11批援疆工作组走进北疆大地,协同推进项目援疆、产业援疆、人才援疆。可以说,这些宏伟的战略构想激荡着港城大地,勃发起牢记殷殷嘱托、奋发笃行的磅礴力量。


  如今,蝶变的精彩在港城大地不断延展,静水深流的区域深层次协同发展正在加速推进。


产业协同:

激活共赢发展动力源


  落实国家核心战略关键是实现高质量的发展。无论是落实长三角一体化、援疆要求,还是面向全球的“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其终极目标都是实现战略“合伙人”共同发展。

  “十四五”期间,连云港以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为核心,在落实国家战略的过程中,实现自身和战略“合伙人”生产要素的重组、进阶、飞跃。

  长三角共造“一粒药”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2025年5月29日,恒瑞医药自主研发的1类创新药苹果酸法米替尼获批上市。6月13日,一辆装载法米替尼的运输车从连云港恒瑞医药国际化制剂生产基地发往全国。6月14日,苹果酸法米替尼全国首张处方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吴小华教授开出。

  新药研发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科研院所、药企和临床医院共同努力加速其进程,实现从实验室到临床全链条打通。市科技局党组成员、三级调研员李传志介绍,通过长三角一体化创新协同机制,连云港药企调动了长三角几十个高校院所的创新资源,让“一粒药”的研发进程不断加速。

  恒瑞医药、豪森药业、中复神鹰碳纤维等企业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与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加强对接,共建企业联合创新中心15家。

  产业一盘棋,协同是关键。

  产业协作需要立足于资源优势的基础,讲究因地制宜的方法,关键还得跳出一隅找定位,打开视野寻合作。

  连云港和乌兹别克斯坦的“钾”缘就是这样诞生的。今年,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成功开拓乌兹别克斯坦硫酸钾过境运输业务。这标志着连云港成为乌兹别克斯坦氯化钾、尿素、氮磷钾复合肥、硫酸钾四大化肥产品过境的重要通道城市之一。

  在中欧班列回程班列资源紧张的当下,连云港缘何能获得乌兹别克斯坦钾肥订单?

  16年前,连云港中蓝连海设计院帮助乌兹别克斯坦设计德赫卡纳巴德钾肥厂一期工程,缘分从此结下。中蓝连海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宏毅介绍,目前,中蓝连海正在为乌兹别克斯坦三期钾肥工程项目做可行性研究。


​可以说,连云港和乌兹别克斯坦合作的轮回是“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中亚精神”实践案例,双方在合作中真正地践行了“互尊、互信、互利、互助,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现代化”的“中国—中亚精神”,在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中实现共赢。 落实国家战略,连云港从来不是“孤勇者”,而是同“合伙人”一起向前走。数据显示,2024年,我市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贸易额突破1200亿元,首破千亿元大关。在共建国家投资项目35个,中方投资额4.36亿美元。


互联互通:

重塑区域发展格局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我市落实国家战略的基础。

  日前,随着最后一根箱型十字构件稳稳落入船舱,“融悦”轮将启航前往俄罗斯纳霍德卡港,标志着“连云港港灌河港区—俄罗斯纳霍德卡”件杂货运输通道正式贯通。

  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不是简单的地理连接,而是将资源要素在更大空间格局内优化配置,重塑区域发展格局。

  一个“云上”的班列网络正在逐步形成。在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数字化调度中心一面巨大的屏幕上,闪烁的光点显示着每一辆中欧班列行经的一个个站点。这是中哈物流基地以数字化手段构建的全流程物流合作体系重要展现。连云港中哈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孔祥伟介绍,中哈物流基地集装箱从船上卸下到装上火车,前后不到15分钟,连云港港“船车直取零等待”带来的便捷,让国际集装箱过境时间由原来4天以上缩短至1天以内,每个集装箱节约费用约60%。

  这样的数字化技术不仅在中哈物流合作基地被广泛使用,还通过援疆项目在新疆落地。在江苏援疆连云港工作组的支持下,新疆都拉塔口岸将“一进一出”两通道拓宽为“三进五出”八通道,并同步实施口岸信息化改造。连云港援疆工作组组长许峰介绍,随着通道扩容和现代化设备、智慧化管理平台投入使用,“公路口岸+属地直通”等改革措施顺利落地,都拉塔口岸有效减少了通关环节,降低了综合成本,提升了口岸通关便利化水平。2024年,都拉塔口岸单日通关车辆最高达573辆、货运量超7000吨,全年出入境人员首破10万人次(同比激增108.6%)、出入境车辆达6万辆次(同比增长40.3%)。蓬勃增长的数字,生动诠释着“黄金口岸”的强劲活力。

  连云港落实国家战略核心,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关键就是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契机,以创新改革谋未来,让更多“高效”的新技术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在援疆的项目场景持续汇聚。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也带动了中哈物流基地能级提升、中欧班列网络拓展:

  ——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与哈萨克斯坦霍尔果斯—东门无水港成为服务中亚五国的综合物流贸易平台。“十四五”期间,中哈基地和东门无水港集装箱吞吐量累计突破200万标箱,上合物流园物流总量达2.1亿吨。

  ——中欧班列已经形成5个口岸、6条精品线路的国际运输体系,覆盖亚欧100多个站点。连云港—徐州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成功获批,跻身全国14个国家级集结中心行列,枢纽地位显著提升。

  ——创新推出中欧班列保税转出口新模式,入选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首批典型经验。运营规模持续扩大,开行量由2021年的619列增长到2024年的911列,年均增长超过10%,累计开行量超3000列。

  互联互通中,连云港积极吸纳、聚集、整合疏解资源和创新要素,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形成新的增长极。

  “连申快航”正是这样的典型案例。6月30日,港口股份公司18%股份顺利过户至上港集团,上港集团正式成为“连云港港”的第二大股东。这是我市落实省委省政府“进了连云港就是进了上海港”要求重要“动作”。

  今年以来,“连申快航”稳步发展,同比增长19.7%,创新推出的“陇海线+连申快航”一单制产品,为苏北及陇海沿线地区开辟了更加便捷经济的“陆改水”出海新通道。

  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数字化转型,如今,连云港港进一步打通堵点、连接断点,努力为畅通内外循环、拓展国际国内市场作出更大贡献。


共建共享:

持续释放民生红利


  宏伟的国家战略,关联着每个人的幸福。

  推进国家发展,最终要体现到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共同发展上。不断释放“战略红利”,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更多人。

  最近,“苏超”的热度持续上升。霍尔果斯足球队从新疆给连云港球队送来了远方的祝福。这份祝福的背后是两地几十年结对帮扶的情谊。

  “十四五”以来,我市先后组织实施援疆项目76个,累计安排援疆资金37264万元。

  ——建成霍尔果斯市苏港高级中学、乡村振兴产业园、都拉塔口岸中小微企业创业园等重点工程,提升了受援地区发展水平和承载能力。

  ——我市教育系统、医疗系统累计分别选派61人、70人援疆,有力提升受援地教育水平和医疗水平。

  每个个体对国家战略的“体感”,可以具体到一餐一饭、呼吸之间,具体到遇见身边的“诗和远方”。

  近日,为期2周的跨境电商重绘“新丝路”——2025新亚欧大陆桥国际人才交流活动成功举办。来自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等11个国家的48名师生参加了活动。他们在这里制作和书写了蓝染、漆扇、书法等作品,参加了极速汉语挑战赛、龙舟竞赛、中外青年联欢,领略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体育竞技的独特魅力,加强了中外青年友好交流。

  历史的进程,往往蕴藏在波澜不惊的细节中。一个个在个体记忆中的故事缩短了心灵的距离,饱含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

  一座在落实国家战略中喷薄而出的现代化新港城正与“合伙人”一起并肩前行,一个“强富美高”新港城正大步走来。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