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蒸笼”里的守“鲜”人


(□ 孙晨晨 杨泽芃 张南宁 吴苏红)凌晨4点,天还没亮透,海头镇朱蓬口海鲜市场的灯就已撕破夜幕。七月的暑气本就逼人,市场里更是闷热得像个蒸笼。李家学抹了把额头的汗珠,依旧有条不紊地指挥着陆续进场的商户。

“从凌晨4点到晚上9点,一天至少得巡逻五遍。”作为市场管理员,李家学每天凌晨4点到岗,开启一天的忙碌。40多亩的市场,一趟巡逻下来就得一个多小时,车流疏导时得扯着嗓子喊,摊位协调要耐着性子劝,遇上纠纷得快速拆解开,设备巡检更得盯着细节不放。从早到晚,他手里的活计就没停过,脚步也几乎没歇过。

凌晨正是进货的高峰,货车在通道里往来穿梭,冷藏车的压缩机嗡嗡作响,三轮车的铃铛声此起彼伏。七月的高温里,鱼货保鲜全凭“抢时间”———车辆要是堵得太久,一车厢海货失了鲜,品相和价钱就得差出好几个档次。

作为保障组里的“老交通”,李家学对市场里的每一条通道都熟门熟路。哪条道直通卸货平台,哪处拐角最适合冷藏车停靠,这些弯弯绕绕早像刻在脑子里的地图,清晰得很。第一辆满载梭子蟹的冷藏车刚停稳,他已快步迎上去:“往左打方向,停那边更方便,省得您来回跑路。”

他就像市场里的“调度中枢”,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嘴里的提醒没断过:“王老板,这三轮车别停这儿,挡着消防通道了。”“大姐慢点推,地上潮,当心滑。”嘴里没停,脚下也没停,脚步不停歇地在车流、摊位间穿梭,把乱糟糟的热闹捋得井井有条。

去年10月,朱蓬口海鲜市场铺开“一秤一码”智慧监管网,80多家零售商户的摊位上都立起了智慧秤。“自打有了这玩意儿,市场投诉量直接清零。”李家学指着秤面,眼里透着自豪,“你看这小票,扫码就可以追溯这些海货的来源、价格等信息,顾客买得更放心。”

可智能归智能,人的把关半分不能含糊。下午5点,太阳把市场烤得发烫,水泥地面蒸腾着热气。李家学拎着沉甸甸的工具箱,走向中心的“公平秤”。他先抽张纸巾,细细擦去秤面上的水渍,又蹲下身检查电池盒:“得常看这些秤有没有电。高温天里,电子秤最怕受潮,一受潮就容易死机。”说着,他掏出1000克的校准砝码,小心翼翼地放上秤盘。屏幕数字跳了两下,稳稳停在“1000.0”———误差为零。他这才直起身,后背的汗渍被夕阳穿过顶棚缝隙的光映得发亮,像幅深浅交错的地图。“老百姓来买海鲜,图的就是个新鲜和公道。”他抬手拍了拍秤身,“这秤准了,人心才能稳当。”

​高温天里,电路检查更是半点不敢松懈。李家学和同事们配合得像齿轮般默契,遇上断电、跳闸这类急茬,5分钟内准能解决,从不让焦躁在市场里多停留片刻。

夜色渐浓,商户们陆续收了摊,李家学在进行最后一圈巡逻。“咱干的是保障,守的是人心。”他又念叨起这句话。天再热,只要市场里的讨价还价声、货车的鸣笛声、顾客的笑声没断,他便觉得值了。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