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婷婷 李易聪 赵威娜)夜幕低垂,海州区新坝镇小荡村的沥青村道上,新安装的太阳能路灯渐次点亮,柔和的光晕洒满平整的沥青路面。“以前晚上接孙子放学,这路又黑又坑洼,心都悬着。现在好了,家门口路平了,也装上了路灯,走起来别提多踏实了!”村民孙海梅的笑容,折射出基层治理的温度,更见证着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乡村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
这份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改善,正是新坝镇以深化开展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契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鲜活缩影。数月前,这里的乡间道路还是另一番景象:雨后坑洼积水成潭,入夜后漆黑一片,村民出行只能依靠手电筒深一脚浅一脚地摸索,摔跤、剐蹭时有发生。“路不好走,夜间也没有灯,晚上大家出行都不方便。”小荡村党总支副书记郑超道出了村民们的共同心声。
开展学习教育,一个重要方面是深入群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新坝镇党委将开门教育作为破题之钥,镇村干部“脚步向下”,奔赴田间地头开展“行走的调研”,逐村丈量破损路面,全面摸清路灯底数,与村民围坐在田埂上、院坝里开“板凳会”,倾听最真实的诉求。“修修补补治标不治本,必须系统规划!”“路灯缺失是安全隐患,得抓紧解决!”一次次坦诚交流,精准梳理出群众反映的乡村道路“硬化升级”与“亮化补缺”两个难点问题,为民生工程锚定方向。
问题找准,破题更需务实举措。新坝镇构建“问题发现-责任认领-限时解决-效果评估”全链条闭环机制,将民生工程细化分解到党员干部“责任田”。在道路改造与亮化工程推进中,秉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原则,经多方论证,选定节能环保的太阳能路灯方案,整合项目扶持资金、引导合作企业参与公益捐赠等多元化渠道,破解资金难题。为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镇纪委全程跟进监督,紧盯招投标、资金拨付等关键环节,发动村民代表参与质量监督,形成“干部干、群众看、大家评”的共治格局。
短短1个月,3公里崭新沥青路取代了坑洼水泥路,350盏路灯照亮了村民归家的路。这份高效答卷的背后,是党员干部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实干担当践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生动写照,更是“把群众小事当作头等大事”的初心坚守。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为民服务永无止境。”新坝镇党委书记杨静表示,镇党委已将村道亮化、自来水提质等民生工程纳入年度重点任务清单,计划年内完成新西、新坝村自来水升级改造,推进老新坝东路等道路提档升级,新增路灯3000盏,实现全镇“村村亮”。新坝镇正以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持续将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转化为增进民生福祉的实际成效,让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