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史卫平 通讯员 李淑晴)近日,赣榆区人民法院创新运用“法官+专家调解员”多元解纷机制,化解一起无人机喷洒农药过界引发的树苗损害赔偿纠纷,入选最高人民法院(简称最高法)多元解纷案例库。该案由于存在农产品损失评估难、鉴定成本高等解纷困境,法官借助农技专家“辨年轮”巧破迷局,最终实现“鉴定零费用”化解争端。
原告王某与被告李某是东西隔路的邻地,原告在自家承包地上栽了一片杨树苗。2024年7月的一天,被告使用无人机喷洒农药,导致原告杨树苗部分受损。事后,原、被告双方多次协商仍未能达成一致意见,经村委会调解仍未能处理,诉至赣榆区人民法院,原告坚称树苗已长了3年,要求被告赔偿1.1万元。
“案件受理后,我们发现双方争议较大,关键点就在树苗的受损与无人机喷洒农药有无因果关系及如何定损。被告坚称树苗受农药影响极少,最多愿意赔付500元。”审理此案的赣榆区人民法院速裁庭副庭长李伟告诉笔者。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法官多次组织当事双方调解,双方都同意进行司法鉴定。“根据办案经验,我告知他们本案诉讼标的较小,如果启动鉴定程序,不仅耗时久,光鉴定费用就需要数万元,甚至不能保证鉴定出因果关系。”李伟说。
为了解树木受损情况,法官多次前往村里实地勘查,但如何“肉眼鉴苗”是个难题。法官请当地农技专家、人民调解员王怀忠来到现场。王怀忠经仔细查看树苗和根系状况认为:如果是3年生树苗,形成的年轮结构明显,但地里的这些树苗年轮尚未完全分化,达不到3年;农药的影响仅是达到生理干扰浓度,可能有一定影响但未达损伤阈值,且根系生理活性未受实质损伤还可以发芽。
专家的专业意见极大增强了调解的权威性和说服力度。经过调解,引导当事人合理协商赔偿方案,原、被告双方达成一致调解意见,被告当场给付赔偿款,原告撤诉。临走时,双方当事人都表示感谢。本案依托专家调解员的专业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测算损失,既化解了涉农小微纠纷,维护了当事人合法权益,又最大限度降低了当事人解纷成本,还维护了两家关系,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