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新农人 酷暑之下浇灌丰收的希望


(□ 魏吉珂 李晓敏 赵威娜)七月的港城热浪滚滚,在新坝镇田地里时常能看到几个忙碌的身影,一盘盘秧苗经过他们的手被装车运走。烈日当头,这些新农人依然坚守农业生产一线,以汗水浇灌着万亩良田,用辛勤的劳作为丰收默默耕耘。

  “王总,我是赣榆老莫,之前预订的4.6万盘南粳9108,根本不够用,你那里还有多少秧苗?我全要。”种植大户莫老板的声音透着焦灼。清晨6点,海州农发集团连云港益之农公司总经理王彬的手机已响个不停。王彬迅速翻开排产表,“您放心,应急储备秧苗还有,今天就能装车。”挂断电话,他立即驱车赶往育秧工厂。

  育秧工厂内,十几个工人早早忙碌起来———起秧、转运工作正有序进行。截至目前,1.8万亩的市场化订单秧苗已出货过半。王彬蹲下身,仔细拨开秧苗,指尖丈量着株高。“这批秧苗质量不错,”他边说边提起一株秧苗晃动,对笔者说道,“你看,我用手提着它,根系盘结得非常紧密,抗得住晃动。”细查苗龄、基粗、根系盘结情况是他每天雷打不动的工作日常———杂交稻种虽价值高达60元/斤,是常规稻种的20倍,但育秧用种量小,秧苗间隙大易失水,高温下稍有不慎便会枯死。“这批苗水温过高,赶紧打水降温。”他抹了把额头上滚落的汗水,与技术员沟通。与此同时,育苗基地里,十几名工人正挥汗如雨,争分夺秒地将7万盘承载丰收希望的秧苗快速装车,发往东海、赣榆、灌云等周边县区。

  上午9点,王彬的巡查车驶过烤得发烫的田埂,1.5万亩土地在热浪中铺展。“老王,东北角那块田叶尖发黄。”田间管理员小跑着来报告。王彬立刻蹲下,抓起湿润的泥土捻了捻,“立即排水,防止灼伤。”他翻开值班表,再次确认每个片区的巡查频次———水稻移栽后根系受损,返青期间容不得半点马虎。在这片自管的4000亩核心区里,每天1小时的巡查必不可少,从田间肥水管理到病虫草害的发生情况,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每次下地都像洗了个澡一样,都习惯了。”王彬说,像他这样顶着烈日每日巡查的农技人员有十几个,大家一起奋战在一线。

  正午时分,育秧工厂的简易食堂里,王彬和工人们刚打开送来的盒饭,汗水擦过又滴了下来,还没扒拉几口饭,板浦种植大户屠老板来电,这位订购了100吨小麦籽种的老客户再次询问价格。王彬边记录需求边盘算,“这批麦种得尽快熏蒸、做芽率检测。”王彬说,像屠老板这样经常联系的区域经销商有15家,分布在淮安、宿迁、徐州等地,他们常常会提出“20斤包装拆包繁琐,希望提供60斤大包装”等实实在在的需求。

  下午3点,烈日依旧炙烤着大地,王彬又马不停蹄地赶到水稻加工厂。作为全链条农业企业的关键一环,这里承担着从种子到大米的重要转化过程。踏入工厂,轰鸣的机器声瞬间将人包围。金黄的稻谷在传送带上,经过脱壳、碾磨等工序,渐渐蜕变成晶莹剔透的大米。在高温的“烘烤”下,生产线上的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马虎。“成品米包装好立刻转运恒温库,要保证品质。”他叮嘱负责人,“天气这么热,一旦储存条件不达标,大米的口感和营养都会受影响,咱们得对消费者负责。”

  傍晚7点,热浪仍未完全退去,王彬完成最后一次秧苗基地巡查。工会配送的降温物资已抵达,食堂特意熬制的绿豆汤正冒着热气,这份来自集体的关怀,让这位90后新农人得到了片刻歇息。然而,王彬的忙碌并未结束,转身,他又快步走向小麦存储区,高温高湿的季节里,防虫防霉是确保夏收入库粮的重中之重,他又在为熏蒸做准备工作。这个夏天,无数像王彬这样的新农人,踩着被烈日暴晒过的田埂,用汗水浇灌着丰收希望的土地。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