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石化产业基地生态防护隔离带工程通过竣工验收


(□ 杨子 周文举)七月初,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疏港大道北侧,夏日阳光洒在成片的绿植上,叶片泛着油亮的光泽。项目负责人陈波站在刚完成验收的生态防护隔离带二期工程现场,指着眼前绵延的绿化带介绍:“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生态防护隔离带二期工程已正式通过竣工验收,这意味着新区防护林体系建设又迈出了关键一步。”

  作为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重要的生态屏障工程,该项目分两期推进。一期工程位于纳潮河以南(江苏大道—港前大道),于2022年2月开工,总投资约1.16亿元,长约3600米,设计总宽度约150米,总占地面积约55万平方米,栽植中山杉、白蜡、旱柳等苗木约86400棵。二期工程位于疏港大道(江苏大道—港前大道)道路两侧、纳潮河以北,总投资1.098亿元,长约3600米,设计总宽度约250米,总占地面积约63.6万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约42.3万平方米,种植垂丝海棠、木槿、红叶石楠球等苗木约61100株。

  刚走进这条完成验收的生态防护隔离带二期现场,笔者就发现一只很“漂亮”的小动物,红头尖尾,“昂首挺胸”地在灌木丛中穿梭,十分显眼。工作人员笑着说道:“运气真好,在路边就看到了野鸡。原来这片是盐碱地,现在这里生态好了,野鸡、野兔都经常能看见。”这番景象,恰是隔离带生态效益最鲜活的写照。

  放眼望去,250米的宽度从疏港大道向北侧延伸,笔直的林带宛如绿色长城。“从江苏大道到港前大道,整整3600米长,我们采用原土绿化技术,全靠科技手段让盐碱地长出了茂密植被。”陈波边走边介绍。笔者留意到,绿化带内乔灌草层次分明,榉树、朴树等高大乔木挺拔树立,木槿、红叶石楠球错落有致。

  如此显著的生态成效,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项目采用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滴灌水盐调控盐碱地原土造林绿化技术”,颠覆了传统盐碱地改良模式。

  “不用换土、不加改良材料,就连树种都是常见的绿化品种。”陈波指着地下铺设的滴灌管道解释,通过“强化盐分淋洗、正常水盐调控、适度非充分灌溉和雨养补充灌溉”四阶段精准调控,让水分在盐渍土内连续运动,实现快速脱盐。每棵树旁都设有4根支撑木,确保苗木稳固生长;滴灌系统根据土壤基质势监测数据实时调整,既节水又高效。栽后养护同样精细,病虫害防治、死苗补栽、精准灌溉等环节环环相扣,确保苗木成活率超95%。

  “这条隔离带就像一道绿色防火墙,把石化基地与周边生活区域有效隔开。”陈波望着眼前的林带感慨,“它不仅完善了新区防护林体系,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更让原本寸草难生的盐碱地变成了动植物栖息的绿洲。”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