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30年间,徐建红以脚步丈量信仰,用宣讲传递精神,只为———让无名英雄住进千万人心中


(□ 张文华 王清)30年来,她走遍军营、社区、学校,以脚步丈量信仰,用宣讲传递精神,参与编写3本老兵口述史,累计开展志愿讲解2800余场,培养500余名“红色小讲解员”,将无名英雄的故事刻进千万人的记忆。她是连云港广为人知的红色文化守护者,更是五代赓续的红色基因传承者———从祖父战死沙场到父亲长津湖刻下无名横线,她用半生填补历史的空白,让英雄的名字永远“活”在人间。

血脉传承:

一句承诺,一生坚守

  徐建红的红色情缘始于家族血脉。她的祖父是抗战时期的地下党员,与革命烈士李少堂并肩战斗在党的隐秘战线,最终在新四军解放陈家港的战斗中壮烈牺牲。她的父亲徐开银16岁投身革命,历经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在朝鲜战场的长津湖战役中,徐开银所在连队几乎全军覆没。而他因严寒无法记录战友姓名,只能用一道道横线标记牺牲者,这成为父亲一生的心结。1995年,病榻上的父亲握着她的手,为未能记录牺牲战友的姓名而抱憾。徐建红含泪立誓:“我一定把老兵事迹传下去!”

  这句承诺,成了她一生的使命。父亲留下的手稿被她视若珍宝,她将其整理成红色故事,编成情景剧,走进军营、社区演出。2013年,市革命纪念馆招募志愿者,43岁的徐建红成为“高龄”志愿者。2017年,她又从300多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志愿讲解员。为背熟上万字的讲解词,她走路背、吃饭背,甚至洗澡时也在默念。女儿严月梓回忆:“母亲那段时间像着了魔,但我知道,她是想替外公弥补遗憾。”如今,徐建红的家族已形成独特的“红色传承链”,女儿严月梓成为省金牌讲解员,参与党的二十大主题成就展讲解,她的侄孙女也成了“星火儿童团”的一员。

与时间赛跑:

抢救老兵口述史

  “再晚一步,历史就消失了。”这是徐建红常挂在嘴边的话。2014年,她主动加入“老兵口述史抢救工程”,带着录音笔和笔记本奔走乡野。抗美援朝老兵平均年龄超过90岁,听力衰退、乡音浓重,采访难度极大。为还原真实历史,她常通宵逐字整理录音,遇到难懂的方言,便求助单位的外地同事“翻译”。

  一次采访经历令她刻骨铭心。团队驱车赶往灌南县某村,却在村口得知老兵刚刚离世。徐建红蹲在田埂上泣不成声:“我们终究没跑赢时间。”此后,她更加拼命:8年时间和伙伴们累计采访337位老兵,整理20000余分钟视频、2000余件革命文物,参与编写3本口述史书籍。纪念馆发放的8万元志愿者补贴,她分文未取,讲解比赛获得的奖金也全数捐入老兵救助基金。

  “我做这些不为名,只为心安。”徐建红的志愿服务近乎“执拗”。2019年,她带着父亲的军功章参加江苏省红色故事宣讲大赛,与专业主持人同台竞技。其他参赛者质疑:“志愿者怎么可能不拿补贴?”她平静回应:“如果为钱,我早放弃了。”最终,她以出众的能力斩获金牌及网络人气奖。

名利之外:

让信仰在童声中发芽

  “孩子们眼里的光,就是红色精神的未来。”从事过幼教工作的徐建红,深知红色教育需“春风化雨”。2022年,她与女儿创办“柚子姐姐读书会”和“星火儿童团”,带着孩子们走访白虎山等红色教育基地,用快板、情景剧等鲜活形式讲述历史。

  她培养的小讲解员中,既有李少堂烈士的玄孙女等烈士后代,也有普通家庭的孩子。为让孩子们理解“信仰”二字,她常讲述父亲战友的故事:抗美援朝战场上,一名卫生员仅凭绷带和红药水救治伤员,用帆布拖着重伤战友穿越封锁线……“这些不是电影情节,是真实发生过的。”徐建红说,“要让孩子们知道,今天的幸福是先辈用命换来的。”

  荣誉接踵而至:“江苏好人”“省金牌讲解员”“江苏省道德模范”……但她始终低调。和女儿严月梓一起牵头成立“柚子姐姐读书会”,联合清华、南航等高校开展书信交流活动;带领“星火儿童团”慰问老兵,家长主动认购物资,她却坚持“一分钱不经手”。有人劝她开班收费,她断然拒绝:“宣扬红色文化是父亲交给我的任务,是我的家族使命,不是用来赚钱的生意。”

  站在市革命纪念馆的展厅里,徐建红常凝视展柜中李少堂烈士的两块银圆———那是家族五代人信仰的起点。她说:“只要还能讲,我就不会停下。那些牺牲的烈士,不该被忘记。”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