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樱桃为什么这么“红”———从三个故事看厉庄转型发展路径


(□ 孙晨晨 李小龙 祁洁)春末夏初,赣榆区厉庄镇的大樱桃迎来了丰收季,一颗颗红玛瑙般的樱桃挂满枝头,不仅映红了山野,更甜透了果农的笑脸。

  从最初的荒山到壮观的樱桃园,这一转变凝聚了一群“种樱人”的智慧与汗水。他们的故事,不仅记录了厉庄樱桃产业的艰辛起步和蓬勃发展,更彰显了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励志历程。

“七年不结果,村民要砍树”

———老支书的“樱桃突围战”

       40年前,厉庄镇的这片荒山还是“不毛之地”,村民们守着薄田种粮,收入微薄。彼时的谢佃贤是谢湖村的村支书,在政策的支持下,他带领村民们引进了第一批樱桃苗。在他眼中,这小小的樱桃苗宛如一颗颗希望的种子,承载着全村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本以为靠这个“金果子”能致富,没想到樱桃树在厉庄镇“水土不服”,整整7年颗粒无收。看着毫无产出的樱桃树,村民们心急如焚,纷纷嚷着要把树砍掉,另寻出路。谢佃贤站出来说:“大家先不要砍树。”为了找到解决办法,谢佃贤前往烟台请来了专家。在专家的悉心指导下,一年后,樱桃终于挂上了果实。

  这个问题刚解决,新问题很快又来了。樱桃结了果却卖不上好价钱,村民们还是无法靠种樱桃增收致富。谢佃贤和厉庄镇党委班子成员又前往南京、徐州等城市考察。当地“农家乐”“采摘乐”的火爆场景让他们眼前一亮。“我们也可以搞樱桃采摘。”回到村里,他们立刻行动起来,通过村点共建、点线结合、区块联动,精心打造了一条以大樱桃为主题的美丽休闲乡村大众旅游线路。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厉庄镇的特色优势不断彰显,先后获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等殊荣,“谢湖”牌大樱桃被评为省名牌农产品、省著名商标,并通过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

  如今,谢湖村的樱桃早已成为远近闻名的“金招牌”。每到采摘季,漫山遍野的樱桃红似火,吸引来了四面八方的游客,樱桃园里一片欢声笑语,热闹非凡。谢佃贤也承包了几亩地种起了樱桃,还紧跟潮流在抖音上搞起了直播团购。“以前是求着人买樱桃,现在是游客抢着买票采摘,日子真是越过越甜啊。”今昔对比,谢佃贤感慨颇多。

“大棚樱桃,抢‘鲜’一步”

———种植户的“错峰生意经”

       在厉庄镇,种露天樱桃的果农很多,但像王从平这样搞大棚樱桃的却寥寥无几。“露天樱桃靠天吃饭,大棚樱桃却能‘人定胜天’。”他笑着说。

  王从平有多年的大棚种植经验,在他的精心管理下,一颗颗樱桃如红宝石般饱满诱人。“樱桃最怕倒春寒。”王从平介绍,倒春寒是指初春气温回升较快,而在春季后期气温又突然降低的天气现象。当露天樱桃在花期遭遇倒春寒,花朵受冻无法正常授粉,就会导致减产。而大棚就像一个温暖的“保护罩”,将低温隔绝在外,让樱桃树得以在适宜的环境中正常开花结果。

  温度对樱桃果实的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你看,现在棚里是22℃,这个温度最适合樱桃积累糖分。”王从平指着大棚里的温度计说。大棚可以通过精准控温,确保每一颗樱桃的口感脆甜、品质上乘。

  除了能够控制温度,大棚还能有效避免雨水对果实的损害。“露天樱桃最怕雨季,一场大雨就能让即将成熟的果子开裂。在大棚里,樱桃不仅不会淋雨,连灰尘都少,卖相特别好。”王从平说。

  最让王从平得意的是,他的大棚樱桃能和露天樱桃实现错峰上市。“‘五一’假期前就能开园采摘,正好赶上旅游旺季。”他说,“这时候市场上樱桃少,价格还高。”

  王从平算过一笔账:虽然大棚樱桃投入成本高,但品质好、口感佳,均价每斤可达50至80元,亩均收益是传统露天种植的3倍。现在,他的大棚樱桃已经打出了名气,不少水果商都提前预订。望着棚里红艳艳的樱桃,王从平的脸上写满了自信。

“种樱桃,就像养孩子”

———农技专家的坚守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宋忠党已经蹲在组培育苗中心的温室里,小心翼翼地检查着新一批“吉塞拉”砧木苗的生长情况。宋忠党是厉庄镇省级园艺作物标准园组培育苗中心的负责人,也是高级农艺师。他仔细地检查着嫩叶,眼神专注得仿佛在照看自己的孩子。

  “2021年,组培中心成立时,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传统砧木老化问题。”宋忠党回忆。厉庄镇大樱桃种植受特殊气候和传统砧木性质影响,减产较多,品质下降。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厉庄镇省级大樱桃标准园区研发中心启动种苗脱毒组培繁育平台,积极引进和繁育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优良砧木和新品种,提高大樱桃品质和产量。“我们现在主要培育吉塞拉系列砧木,这种砧木嫁接大樱桃成花早,早丰产,盛果期长,能让果农更快地看到收益。”说起这些,宋忠党的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为了让果农们能够接受更先进的种植知识,了解更优质的砧木品种,组培中心的工作人员免费传授樱桃种植的新技术、新方法。

  去年,有一位灌南的果农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了300棵小苗,没想到成活率高达99.7%。“今年这位客户直接订了1万棵。”宋忠党笑着说,随着越来越多的果农购买,组培育苗中心也赢得了大家的信任。

  如今,这个省级标准园已成为当地樱桃产业的“芯片工厂”,年均培育优质樱桃苗30万株,不仅解决了本地果农的种苗需求,还为周边地区提供优质的种源。站在现代化的组培实验室里,宋忠党抚摸着新培育的幼苗说:“我们要让每一株苗子都带着科技的力量,提升新质生产力,帮助乡亲们种出更好的樱桃。”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