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连山)伏季休渔三十载,连云港以“千帆归港”的一时之“舍”,换来了“鱼虾满仓”的世代之“得”。5月24日本报报道的这个充满辩证智慧的生态实践告诉我们:按下渔船锚定港湾的“暂停键”,才能启动海洋生态修复的“快进键”。三十载休渔,三十载坚守,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诠释。
跳出“利”的窠臼,方能赢得“计”的主动。曾经,过度捕捞让海州湾的黄鱼、带鱼难觅踪迹,传统渔业陷入“资源枯竭—捕捞量下滑—生态恶化”的恶性循环。渔民张明东的家族记忆,正是这段生态困境的缩影:父辈们经历过鱼汛鼎盛的黄金年代,却也在捕捞效益萎缩中尝尽苦头。休渔政策的果断实施,就是要以渔业生产的暂时“停摆”,换来海洋生物繁殖生长的“窗口期”。将1600余艘渔船纳入“船回港、人上岸、网入库”的严格管控,表面上是对捕捞规模的限制,实质却是对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投资。这种“舍”,舍去的是竭泽而渔的短视,得到的是海洋生产力的长远恢复。
谋长远之“得”,必成于眼前之“守”。休渔制度的成功,得益于对生态红线的坚决守护,源自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认知。这些年来,从2.52亿尾中国对虾苗种跃入碧波的增殖放流,到7万多个人工鱼礁构建的海洋牧场,连云港用系统思维实现了“休渔+修复”的生态闭环。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海州湾海洋牧场投礁区生物量较之前增长5至8倍,全市渔业捕捞量稳定在11万吨左右。这不是“养海”与“用海”的对立,而是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振。
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守护,终将转化为源源不断的生态红利。连云港三十年的“养海”实践证明:生态保护不是发展的“绊脚石”,而是高质量发展的“垫脚石”。我们还需要更多这样的辩证智慧,以眼前的“舍”之勇气,换长远的“得”之从容,在守护与发展的平衡中,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答卷。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