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余载,于岁月长河不过短短一瞬,于教育征程却是深耕不辍的坚守。苏俊华,这位从南通教育沃土中成长起来的“匠人”,将半生心血倾注三尺讲台,在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的岁月里,淬炼出熠熠生辉的教育智慧。如今,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炽热初心,他跨越山海,奔赴港城,誓要在这片土地上培育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教育新绿洲。笔者有幸采访到苏俊华校长,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教育故事,探寻这份跨越地域的教育情怀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坚守与热爱。
问:您好,苏校长,非常感谢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首先,想请您谈谈,您拥有二十余年南通名校教育行政及校长工作经历,这些经历对您教育理念的形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苏俊华:在南通名校特别是如东高级中学的二十多年,对我而言是一段极为宝贵且影响深远的经历。学校推行的“双师课堂”即校内教师与高校教授联合授课,极大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另外,南通中学的“张謇精神研学课程”、海安中学的“情境教学法”、通师一附的“个性化学习档案”,都在以各自的方式诠释着先进的教育理念。这些生动的实践让我逐渐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关注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的教育理念。
问:您在支教扬州任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润扬分校校长时,是如何将南通经验或者说是如东经验本地化的?这些经验如何助力您在连云港海如高级中学开展工作?
苏俊华:如东高级中学在南通教育中表现亮眼,有其独特的理念和特色。当时的校党委书记樊志瑾也就是现在沭阳如东中学的党委副书记,有一个著名的“四特别”理论,是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一直能在全省名列前茅的“秘方”:特别能吃苦、特别肯钻研、特别善协作、特别讲奉献。支教扬州任如东中学润扬分校校长后我深刻认识到,照搬如东经验并不可行,必须深入调研当地的教育环境、师生特点,找到如东经验与扬州实际的契合点,进行本地化改造。
比如,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我以“四特别”理论为核心,开展教师培训与团队打造。设立专项教研基金,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撰写教学论文,培养“特别肯钻研”的精神。组织教师进行跨学科、跨年级的集体备课,打破学科壁垒,促进知识融合,强化“特别善协作”的意识。同时,通过评选“敬业先锋”等先进典型,树立身边的榜样,弘扬“特别讲奉献”的风尚,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这些在扬州支教积累的经验,将对我在连云港海如高级中学开展工作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其实,说到异地实践验证南通教育模式的成效,我还可以分享一例,2010 年,沭阳县与如东县政府携手创办沭阳如东中学,将“激情教育、高效课堂、精细管理”的如东教育模式移植到苏北大地。学校依托如东中学选派的19名骨干教师团队,构建“青蓝工程”师徒结对体系,3年内培养出28名县级教学能手;创新实施“三备两研”集体备课制度,通过主备人初备、学科组研讨、二次备课的流程,确保教学方案精准适配学情。在精细化管理层面,学校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记录个性化学习轨迹,并推行“晨读暮省”德育模式,将学习习惯培养与品德塑造深度融合。
十年耕耘,沭阳如东中学高考本科达线率从创办初期的68%跃升至2024年的97.3%,连续十年位居宿迁市前列,培养出清北学子近50名,在刚过去的2024年,有12名学生达清北分数线。
这两次跨区域教育实践是成功的,第一次我是实施者,第二次我是参与者,这不仅证明南通教育模式具备强大的普适性和可复制性,更为即将开展的海如教育合作项目注入强大信心。这些成功范例如同指南针,为海如两地的教育资源融合指明方向,让我们坚信,通过模式的精准移植与本土化创新,定能在新的教育土壤上培育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问:您认为南通教育成功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这种成功模式可以复制的关键点有哪些?
苏俊华:在我看来,南通教育成功的核心要素,一是精细化管理。如东高中的精细化管理渗透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课程设置上,通过对学生学情精准分析,制定分层教学方案。针对基础薄弱学生,开设巩固课程,配备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一对一辅导;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则设置学科拓展课程,组织参加学科竞赛培训。二是高素质师资队伍。这方面,南通各县都有自己的特色举措。海安中学推行“青蓝工程”;如东高中依托特级教师曹津源领衔的“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作用。
谈到南通教育成功模式可复制的关键点,师资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连云港海如高级中学就是很好的范例。学校在教师引进和聘用上锚定高水准,目前,学校已与来自南通名校的1名特级教师、24名高级教师完成了签约,南通名师占比高达40%。各学科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均由南通资深名师担纲,“如东领航班”“强基实验班”的师资力量更是对标南通一流高中创新实验班,不少教师都有着培养清北学子的亮眼履历。
问:秉持“南通特色,成就未来”的理念,您如何将南通教育理念、资源与教学特色融入港城,使之适应本地学生发展需求?
苏俊华:我们首先深入了解港城学生的特点、学习基础以及家庭背景及地方文化等情况。在教育理念方面,通过教师培训、家长讲座等形式,将南通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发展的理念传递给大家,让师生和家长都能理解并接受。在资源融入上,我们已与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沭阳如东中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比如教学课件、试题库等。
从长江之畔到东海名郡,南通教育“火种”正跨越地域界限,在港城大地孕育新的希望。苏俊华校长及其团队以“精细化管理”为锚点,以“师资共育”为纽带,用“如东领航班”的创新实践破解“移植—融合—生长”的教育密码。正如访谈中反复提及的“四特别”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肯钻研、特别善协作、特别讲奉献,这不仅是如东中学的成功基因,更是海如中学扎根港城的精神底色。未来三年看高考、六年看品牌,当“南通基因”真正融入港城血脉,我们期待这所年轻的学校能成为江苏教育版图上的又一颗新星,让“起于山海,逐梦江河”的办学愿景,在坚守与创新中照进现实。(陈扬)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