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祖国的海疆,我们在这儿站岗。这里有五星红旗飘扬,还有我为她扛枪……”伴随着海浪,蒙古族小伙陶乌尔图的歌声在海岛上空阵阵回荡。这首《前三岛之歌》,是他2017年刚上岛没多久,在一个台风天即兴创作的。当时,岛上只有3个人,几条狗。
前三岛,位于连云区东北部,是我市距离陆地最远的岛屿。这里由平岛、达山岛、车牛山岛等12个岛礁组成,如散落的“黄海珍珠”。最近的车牛山岛,距离陆地也有27海里。站在岛上,阳光铺满深蓝色的海面,却总是让人感到诉说不尽的孤独。
从1960年部队开始驻守前三岛,到1992年武警江苏边防总队连云港边防支队入驻,再到现如今海防警察、民兵、前三岛乡政府共同守护,以爱国奉献为核心的“连云港海岛精神”代代相传,诉说着以岛为家的忠贞誓言。因为这种精神、信念,日前,前三岛派出所就获评“全国公安机关成绩突出集体”,由此浓缩出他们守岛卫国的铿锵剪影。
扎根海岛 守卫祖国
“这棵松树脖子是朝向南边歪的,为啥,西北风给刮歪的!”在达山岛上,立着一棵松树,那是1969年第一代守岛人栽下的。90后民警于锦宏感慨道所言,这棵松树历经了几十年风吹雨打,越发遒劲苍茂,如同一代代人守岛人,傲立在海天之间。
前三岛地处黄海前哨,是祖国重要的海防前线,也是连云港港口的门户。岛上形势紧张,当年是日本人进攻连云港的前沿阵地。为稳定国内形势,防止外敌入侵,前三岛一定要有部队驻守!随着中央军委一声令下,前三岛战略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196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守备师十八师三个连支队入驻前三岛。
当时,岛上条件十分艰苦,一首打油诗可以形容岛上的情况:“岛上无人烟,到处是野草,风吹石头跑,主人是海鸟。”为生存下来,守岛官兵们挖坑道、建营房,种菜养猪放羊;没地方住,就用石头垒营房,外面架竹竿,竹竿外面再裹上席子,席子上再加上牛毛毡。即便如此,当岛上下起大雨,屋里就开始下起小雨,他们只能给被子“盖雨衣”。
至今,前三岛都流传着“三宝”:苍蝇、蚊子和“小咬”。2018年6月上岛的张炯,对此深有感受。“谁要是被它盯上了,那一个月都不得安宁!”张炯就是本地人,谈到‘小咬’,浑身不自在。守岛人都知道,‘小咬’是海岛特色,肉眼几乎看不见。蚊帐挡不住,只要被叮咬,就会奇痒无比,鼓起的“红包”有时几个月甚至半年都不消退。而比‘小咬’更熬人的,是岛上没有淡水。“岛上一滴水,等于大陆一滴油。”这是流传在守岛官兵中的一句话。一杯刷牙水,能被反复利用多次,最后拿去浇地种菜。
“当兵不吃苦,不算尽义务,武艺练不精,不算合格兵。”在极为艰苦的状态下,岛上却涌现出多英雄事迹——达山守备连,被当时的南京军区评为“硬骨头六连”,指导员蒋荣宝代表连队去北京参加国庆观礼;达山连长田德俭,岛上打炮2.8万炮无哑炮,被称作“爆破大王”;卫生所长王思旭守岛30年没下岛,被记为一等功……至今,当年的守岛老兵,依然对前三岛怀有不可磨灭的情感。退伍时,很多老兵拉着船不想走,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守岛的日子里,他们只有一个信念:为国家、为人民尽到最大力量!
铮铮诺言 守护人民
“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绝不能放弃。”2019年4月15日,一艘渔船上有一位船员患病急需治疗,而且缺少淡水,于是向前三岛求援。守岛人员接到求援后,马上准备了相关药品和纯净水送到码头,解决了渔船的燃眉之急,也让患病船员得到了及时的救治。80后出身的守岛民兵李建平感慨道:曾经守岛,我以为是为祖国站岗放哨,但是这个事件,也让我们深刻感悟到,守岛也是守护一方百姓,守护他们的生命防线!
李建平出生在一个和平的年代。也就是他出生后起,守岛部队人数逐步递减,主要任务也从抵御入侵随时战备到维护海岛海域的治安管理。1992年,解放军撤防,江苏武警边防总队接守前三岛。从连云港、盐城、南通三地抽调80余名官兵,成立前三岛边防大队。2013年,连云港边防支队船艇大队成立,官兵们继续扎根海岛,默默奉献。
前三岛紧邻公海,前来周边海域从事海水养殖与捕捞的渔民和船只络绎不绝,碰到的险情自然不少。早在3年前,前三岛乡党员干部就救下一位奄奄一息的渔民。类似这样的援助还有很多,据统计,近年来,前三岛乡守岛人员共抢救遇险船只40多艘、遇险群众170多人次,帮助养殖户挽回经济损失900多万元。他们以满腔的热情,通过“一瓶水、一碗饭、一碟菜、一句暖心话”,为省内外群众服务,被亲切地称为“海岛守护神 渔民贴心人”。
然而,在慷慨救助渔民和船只同时,他们的日子却过得那般艰苦。有一次,连续多日海上大风大浪,补给船根本无法靠近前三岛,岛上的备用物资也渐渐消耗殆尽。煎熬了多日,守岛官兵终于等到补给船第二天送物资来的好消息。谁曾想,第二天海况依然很糟糕。饥肠辘辘的边防战士,只好把扔掉的变质海带从垃圾桶翻出来,洗洗做了一碗汤。就是这碗“海带汤”,成为达山岛官兵们的一顿丰盛的午餐。
“海岛生活本来就苦,要是再呆板枯燥地过日子,那得多难受啊。”皮肤黝黑、热情洋溢的前三岛乡副乡长张春已在岛上坚守了20多年,尝尽岛上生活的甘苦,他感慨道,作为一名老党员,越是在艰苦的时候,越是要把共产党人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传递下去,越是要在这大海深处,守护好百姓的一方平安,让他们的生活里都是“安澜”。
2018年年底,边防改制到地方。12月28日,前三岛乡民兵哨所成立,全国时代楷模王仕花受聘担任名誉所长。此后,前三岛派出所正式成立。至此,前三岛的守岛任务,由前三岛乡民兵、民警接任,所有的后勤给养运输由前三岛乡统筹保障。而守岛官兵们犹记得王仕花向他们赠送国旗时说的那句话:守岛就是守国,就是守民!
时代传承 精神永驻
早上6点起床,伴随着日出升旗;7点半吃早饭,8点巡岛;下午,巡逻各个码头……在岛上,每天的生活看似单调反复,无论再苦再累,没有任何人想要退缩。他们深知,守岛是为了祖国,心中的弦要时刻绷住!如今,前三岛迎来了更年轻的一辈,所有守岛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虽然年轻,却各个“身怀绝技”,信仰不变。
英国留学硕士毕业生张炯,放弃在央企发展的机会来基层当守岛民兵;退役军人李建平在守岛的日子里钻研起发电机、抽水泵等各类设备;95后民兵黄兴在家从来没有下过厨房,如今的他,不仅会了简单的做菜做饭,还学会了包饺子、擀面条……
每个岛15天换一次班,三班轮换。虽说如此,遇到天气不好时,在岛上呆50多天下不去也是常事。今年29岁的陶乌尔图,犹记得2017年他初登岛时过的那个“3个人的春节”。“那时岛上条件还很艰苦,没装光伏发电机,柴油发电机每天只能维持2个小时。岛上没法保存食物,只能吃咸鸭蛋、土豆白菜,再油炸个花生米。”到了晚上,墙上的老鼠洞从四处灌进寒风,冻得睡不着,3个人只能站在微弱的路灯下运动取暖。“只有我们耐得住寂寞,老百姓才能一家子团团圆圆。”这是陶乌尔图的心里话。
在这些收到官兵的心中,王继才是他们永远的偶像,轻伤不下火线,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自己身上的军装,才对得起祖国的海防事业!因此,这帮身体健壮的年轻人,却早早患上了关节炎、肾结石,几乎每个人的身体都湿气重。但他们选择扎根海岛,无怨无悔!
如今,前三岛建设事业关系海洋经济发展大局,守岛任务从单一变得多样——除组织驻岛民兵、公安定期巡逻,巡查,还有岛上基础设施建设、海洋生态保护、海岛海域治安管理、旅游资源开发及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等。职责在变,但信仰不变——每天,伴随着日出的第一缕阳光,五星红旗都会在前三岛上缓缓升起,诉说着“赤心报国”的热望。(记者杨锐冰 张晨晨)
总值班: 王夫成 刘昆 编辑: 陶莎 审核: 刘昆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