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韦有玲:33年如一日照顾卧床脑瘫儿子

【连网】西汉淮南王刘安的名句“慈母爱子,非为报也”在赣榆区厉庄镇谭湖村村民韦有玲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今年56岁的韦有玲,33年如一日照顾残疾儿子的事迹一直被邻里称颂。

每天早上不到6点钟,韦有玲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早饭后,丈夫就去村办企业干活去了。接下来,照顾儿子和忙农活的担子就落到了韦有玲的身上,三十多年如一日,没有一天可以休息。韦有玲给儿子倒了点白开水,时不时用嘴尝一下,待温度刚好时喂给儿子喝下,然后再泡点饼干给儿子吃。除了个头和长相,今年已经33岁的儿子如同襁褓中的婴儿一样,没有意识,不会说话,甚至不会咀嚼。一顿饭喂完往往要个把小时。

“来,再喝点啊?”韦有玲耐心地对儿子说道,即使他不可能理解。

这就是三十多年来,韦有玲每一天的开始。

1988年4月16日,韦有玲婚后得子,取名石德龙,没想到满月时发现儿子浑身发软,到了走路的年龄,还不会爬、不会坐,更不用说走了,也不会开口说话。看着别人家的孩子满地跑,“爸爸妈妈”亲亲热热地喊,夫妻俩心头有了不祥的感觉。他们带着小德龙到镇卫生院,再到县医院、市医院……最终医生的结论令他们寒了心:石德龙患的是先天性软骨病,还有脑瘫,不好治,这一辈子只能躺着生活。

知道韦有玲生了一个病娃,亲邻都前来探视,大家劝韦有玲,趁着孩子小扔了算了,韦有玲哭着说:“既然上天把这个孩子给了俺,俺就不能不管他,以后不管吃多少苦,受多少罪,俺都要让他好好地活下去。”话虽这样说,做起来比登天还难。石德龙不会咀嚼食物,韦有玲就每天做糊糊粥或者把大米熬成浓汤喂他吃。对菜或肉一类稍微硬一点的食物,韦有玲自己先一口一口嚼碎了,然后再像燕子一样嘴对嘴地喂下去。到了石德龙大一些的时候,就用汤勺把嚼碎的食物喂他吃。

以前,婆婆能做些体力活的时候,白天可以帮助韦有玲照看石德龙。现在婆婆老了,丈夫石祚尚得外出打工赚钱养家,照顾石德龙、地里的农活基本要靠韦有玲一个人。

而当韦有玲忙里忙外时,石德龙就一直安静地躺在堂屋中间自制的铁床上,周边焊接了栅栏,以防他摔下去。除了晚上睡觉的床,这就是石德龙这三十多年来的活动场所。石祚尚每天去工作之前,会和韦有玲一起把儿子架到这个铁床上。然后,直到睡觉前,石德龙会一直安静地躺在这里,不能走不能动的他只能偶尔晃动几下脑袋,胡乱地挥舞几下手臂。

喂完儿子的早饭,韦有玲把昨天儿子的所有“尿布”拿去手洗,由于纸尿裤太贵,韦有玲就找了很多旧衣服、床单等给儿子当尿布,循环使用。

“洗这些很累,要花很多时间。”韦有玲边说边洗着,没有一丝嫌弃。“这就是俺的大娃娃,俺不照顾谁照顾呢?”将近两个小时,韦有玲才洗完所有的“尿布”,沿着户外的楼梯拿到平房顶晾晒,两根晾衣绳上密密麻麻地晒满了二十多块“尿布”。

“正常一天换七八次尿布,每次都垫得厚厚的,防止湿了被褥,在地里干活时,就一两个小时回来一次,给他喂喂水、换换尿布,然后再到地里干活,别人家一天能做完的活,我得好几天。”韦有玲说道,虽然很累,但是她每天都要帮儿子收拾干净,即使他可能根本就感觉不到。

这几年,随着年龄的增长,韦有玲又添了心病,她和石祚尚在一天一天地变老,她不知道,到他们老到不能动的时候,石德龙该怎么办。

女儿石巧丽已经出嫁外村,在家的时候,石巧丽有空也会帮忙照顾哥哥。一次,石巧丽把一个苹果用汤勺一点点刮碎,然后喂给石德龙吃。由于喂的一口量过大,石德龙没有完全咽下去就呛了出来,喷得石巧丽满身都是苹果屑。石巧丽用纸擦了擦,一点也没有生气。

见到此景,韦有玲既怜惜女儿,又心疼儿子。虽说女儿能够照顾哥哥,但她还有自己的家庭要照顾,怎么能把这个重担转移到女儿身上?她不想拖累女儿。故作坚强的韦有玲偶尔也会愁得掉眼泪。

韦有玲家的状况,村民们、村两委都看在眼里,他们由衷地敬佩韦有玲33年如一日地照顾残疾的儿子,都想在适当的时候尽自己的一分力量去帮助他们。村委会帮助石德龙申请了低保,申请办理了一级残疾证。石祚尚建房子的时候,村民们都自发地出工出力,却没有人拿一分钱工钱,留下来吃一顿饭。(李慧 王维聪 陈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