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连云港构建分层分类城乡社会救助体系 低保申请只需跑一次

【连网】9月3日,笔者从市民政局获悉,近年来,我市坚持托底线、救急难、保民生,坚持政府主导、精准施策、综合发力,坚持有序衔接、应保尽保、应兜尽兜,构建了涵盖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以及社会力量参与在内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全面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突出提标增效,强化分类保障。围绕“救助救在点上、兜底兜得全面、脱贫脱出实效”,加大对“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重点困难人群兜底。建立并落实社会救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2015年以来先后7次提标,并从今年7月1日起,城乡低保标准统一提高到每人每月630元,实现全市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在全省率先落实特困人员供养标准不低于城乡低保1.3倍要求,全市特困人员供养标准最高达每人每月1822元,最低每人每月722元。市区机构、分散供养孤儿保障标准提高至2133元、1387元。

全面落实“单人保”政策,从2016年起在全省率先对家庭收入超过低保标准1倍但在2倍范围内,靠家庭供养且无法单独立户的成年重度残疾人纳入低保。2019年扩大低保救助面,将符合条件的重大疾病患者、三级精神、三级智力残疾人纳入低保。2.3万名农村留守儿童、3.8万名困境儿童全部落实分类关爱保障待遇。符合条件的3.7万名困难残疾人和2.1万名重度残疾人,按时足额享受残疾人“两项补贴”。

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等原因导致生活陷入困境,其他社会救助暂时无法覆盖的家庭或个人,给予应急、过渡性救助,填补社会救助体系“缺项”。在疫情防控一级响应期间,针对4类群体10.64万名困难群众,按照每人每月100元标准发放临时生活补贴。今年以来,全市发放价格临时补贴4256万元,实施临时救助6615人次、支出救助金745万元,有力保障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突出精准规范,拓宽多元渠道。综合运用信息化、动态化管理手段,推进参与方式多元化,提高救助的精准度和兜底的普惠度。从2018年5月起,在全市开展为期三年的农村低保专项整治,今年以来,深入开展“问题大起底、兜底大排查”专项行动,先后开展四轮专项督查。

积极开展温情救助改革,全面落实渐退机制。低保申请更加便捷,建设“一门受理”平台,实现城乡低保申请“只需跑一次、无需开证明”。拓宽社会救助路径,发挥福彩扶贫、助残、救孤、济困和慈善救疾、送药、助学等救助补充作用,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救助。

突出部门联动,提高社会救助实效。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任务,统筹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救助资源,提高社会救助实效。教育救助应补尽补,将学生资助保障经费列入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足额纳入财政预算并及时拨付。医疗救助及时到位,推进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补充保险等信息共享和服务衔接,实现“一站式服务、一窗口办理、一单制结算”,大幅降低医疗救助手工报销比例。

就业救助扎实推进,“十三五”以来,通过岗位援助、技能培训等措施,帮助一般贫困户劳动力就业5.6万人,提供就业岗位10万余个,带动贫困户人口脱贫1.2万人。困难群体住有所居,确保四类对象“住房安全有保障”落实到位,近年来,全市累计改造危房25204户。(记者 庄婷婷 通讯员 徐兴爱 张梦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