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壮丽70年,连云港港从老窑渔村到丝路枢纽

【连网】(杨开林)从老窑渔村到“一港四区”发展,从铁路“终端港”到东西双向开放,从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到港口自贸区落地……70年来,连云港港在新中国的怀抱中不断发展壮大,书写着豪迈壮阔的诗篇。

从老窑渔村到现代化大港

开港之初,连云港港仅为老窑渔村的一个木质栈桥码头,至建国前夕已濒临“死港”边缘,1949年仅完成吞吐量5.6万吨。

新中国成立后,连云港港迅速恢复生产,1950年就完成吞吐量11.1万吨。至1959年,吞吐量已增至237.6万吨;至1979年,吞吐量增长近3倍、完成681.4万吨;至1999年,吞吐量又增长3倍、达到2016.7万吨;随后的10年,年度吞吐量已转为“亿吨”统计,2009年突破1.13亿吨,2018年完成2.36亿吨,近20年的年均增量达到了1137万吨。作为衡量港口综合实力和枢纽地位的重要标志,连云港集装箱业务从1986年起步,至2005年突破100万标箱,2018年达到475万标箱,位居全球百强集装箱港。

如今,港口综合功能日趋完善,航道等级30万吨级,拥有集装箱、铁矿石、煤炭、液体散货等万吨级以上泊位70个。航道深水化、船舶大型化、码头专业化、装备现代化、港航信息化等水平处于世界主流。

从落后封闭到丝路枢纽建设

1933年连云港港因陇海铁路东寻找最便捷的出海口而诞生,首开水陆联运先例,但也仅限于国内。直到1965年,港口码头才实现对外单程开放。1984年,连云港被列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从此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

1992年12月1日,“东风1808”号列车鸣笛出发,从集装箱码头驶向遥远的中亚、欧洲,标志着新亚欧大陆桥正式开通运营。随着 “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提出,连云港港依托陆海交汇枢纽优势成为战略支点,向着更为广阔的天地开放。

2017年6月8日,依托中哈物流基地合“霍尔果斯-东门”无水港两个物流枢纽节点,中哈亚欧跨境运输正式启动,将由此串联起的陆海联运通道打造为标杆和示范项目。

当前,连云港中亚班列直达阿拉木图、努尔苏丹、塔什干、阿拉梅金等主要站点,中欧班列形成至土耳其等黑海沿岸国家和至波兰、德国等沿线国家的南北两条通道,并形成了海铁、空铁、海公等创新物流模式;国内班列通达陆桥沿线城市主要站点。面向海外,已经形成远洋干线、近洋航线、内支贸线并举的格局;海河联运线覆盖徐州、淮安、蚌埠、宿迁、盐城等城市。至此,深水大港、远洋干线、中欧班列、物流场站无缝衔接格局基本形成。

从高效建港到高质量发展

9月10日,涉及4个省、10个市、24家单位的苏鲁豫皖海河联运港际联盟正式成立,标志着连云港港将利用“一港四区”的海港功能优势以及“一港四线”的内河网络布局,与腹地区域经济发展“同频共振”,这也成为连云港港追求高效率发展向高质量服务的一个生动缩影。

连云港港海河联运在7年时间内实现从零起步到1100万吨的跨越。今年前8个月,海河联运量累计完成937.1万吨,较去年同比增长20.4%,集装箱累计完成14519标箱,大幅同比增长98.9%。

1973年,周恩来总理发出了“三年改变港口面貌”的号召,掀起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大建港高潮,港口由马腰逐渐拓展至庙岭、墟沟、旗台等作业区。随着2008年国家批复连云港港口总体规划,正式跳出老港区,形成了连云、赣榆、徐圩和灌河“一港四区”格局,规划岸线约为110公里、陆域约为92平方公里,大港宏伟蓝图再次被描绘。

从改革前沿到自贸区创新规划

8月26日,国务院印发《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方案明确,连云港片区试验区中,港口区块为4.42平方公里。自贸区的获批,为86年历史的连云港港口搭建了自开港以来最具开放高度、最具动力变革的新时代大舞台。

回首往昔,连云港港口历经从中央管理、双重领导到属地化管理,从政企合一到政企分开再到突破行政区划限制,从单一公有制到“一主多元化”再到相互大融合,港口不断加快市场化进程,始终走在改革开放最前沿。

“不当过客,不做局外人,我们将努力抓住机遇,将连云港港打造成亚欧重要国际交通枢纽、开放门户、合作平台的‘港口样板’”。 港口控股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丁锐表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