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 顾晓昕)如今,在微信群和朋友圈中,常常可以收到一些好友发来的帮忙砍价的链接,这真的是“砍价”的信息吗?面对自己的朋友我们是帮忙还是拒绝呢?其实,这些“帮忙砍价”的活动要么是为了推广宣传,要么就是收集个人信息,更有甚者竟然是为了骗取钱财,里面隐患多多,需小心上当受骗。
市民杨女士前段时间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一条信息:某款手机做活动,原件4999元,只要把链接发给亲朋好友,让他们“帮忙砍价”,等价格砍到0元时,便可以免费领取这款手机。李女士便把这条“砍价链接”发到了微信群里,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价格一点点砍了下来,可李女士没想到,在30位好友砍完价后,系统提示砍价人数已到上限,无法继续砍价,而价格被砍到了18元,因为没有到0元,不符合领取标准,忙活了半天的李女士很是无奈,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其实,这种骗局的规则很简单,只要邀请好友为自己‘砍价’,即点击该链接帮忙砍价,就可随机减少不等的金额,直到变为很优惠的价格,甚至可以免费得到礼品。然而,很多砍价成功的网友不但没有收到奖品,反而泄露了个人信息。”业内人士分析说,微信“帮砍价”活动起初只是用于营销,商家通过这种活动吸引市民在朋友圈转发信息吸引粉丝,以便短时间获得大量关注度,得到很好的营销效果。但是后来,这种成本低廉、操作简单且易被市民接受的活动让不法分子盯上了,于是演变成了一种新型的骗局,充斥着微信朋友圈和微信群。市民一旦参与“砍价活动”,相关的个人信息将会泄露,不光对银行账户的安全会造成威胁,各种广告骚扰也会接踵而至。“市民不要轻信这样的信息,应提高自己的隐私保护意识,避免上当受骗。”
事实上,除了“帮砍价”,在微信朋友圈还有一些活动大家要小心,比如“算命”、“测姻缘”、“算算你5年后的生活状态”等测试小活动。这些活动的共同特点就是需要填写个人资料,包括姓名年龄、手机号甚至是身份证号。不法分子正是借助这些活动套取微友个人信息之后再进行诈骗。
对此,网络安全防护专业人士告诉记者,市民要提高自己的隐私保护意识,在朋友圈如果看到“低价”、“免费”等字眼,都不要轻信这些“优惠”链接。专家表示,由于目前如QQ、微信、支付宝等应用很可能绑定了银行卡和身份证,所以用户不应轻易把自己的姓名、手机号、QQ及微信号等信息泄露给他人,同时还应防止类似可疑信息的扩散,切勿帮忙转发。为了避免金钱损失、信息泄露,市民在参与此类活动前,应先鉴别活动真实性、平台可信度,不要盲目参与,更不要转账、填写个人信息。一旦遭遇行骗并造成损失,应及时向公安部门进行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