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列表头部广告一条

新闻 新闻> 连云港新闻

连云区让百姓共享教育均衡发展红利

【连网】(通讯员 严冬 苏海军 崔玉婷 王青)规划新建海客瀛洲小学等6所学校;组建墟沟小学教育集团;“区管校聘”名特优教师均衡流动;随迁人员适龄子女、留守儿童入学率达100%;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贫困辍学……今年以来,连云区优化学校布局、加大经费投入,并在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内涵发展等方面下功夫,努力办好家门口的优质学校,让百姓共享教育均衡发展红利。

科学规划布点

满足百姓就近入学需要

百姓的需求,就是我们教育发展的“规划”方向。根据《2015—2030年市区教育设施布局规划》,连云区共规划小学20所,其中新建6所(云山片区2所、板桥片区2所、海州湾片区2所)、保留10所、迁建3所(连岛小学、白果树小学、板桥小学),海州湾小学改为九年一贯制。共规划初中9所,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新建初中3所(云山片区2所、海州湾片区1所),云山片区新建小学工程,计划年内完成主体建设,确保2018年秋季开学投入使用;启动海客瀛洲小学建设,力争年内开工。

优先建设投入,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

2016年连云区义务教育学校总投入1.69亿元,其中财政投入1.58亿元,占总投入的比例为93.23%。今年1—7月财政实际投入1.1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公用经费投入重点向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倾斜,对不足100人的小规模学校公用经费全部按100人标准补助,使农村小规模学校经费投入增幅总体高于城区学校经费投入增幅。对随班就读残疾学生按正常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的8倍拨付。突出精准扶贫,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贫困辍学,每年组织中小学对所有学生进行排查,做到应补尽补。今年补助210人,共计13.56万元。暑期对校舍基建工程进行集中维修,涉及到17所学校27个项目,投入资金约2300万元。

标准化办学

公平共享学校优质教育资源

一校一策、综合施策,大力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连云区义务教育学校首次按照省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监测指标(试行)进行监测,合格率达70%以上,力争2018年全部达标。按照省定办学标准要求,制定并实施消除大班额专项规划(2016—2020年),确保2018年全区消除大班额。科学制定招生工作意见,规范学校招生和编班行为。坚持免试免费、划片就近入学原则;坚持均衡生源、均衡编班,严禁以各种形式设重点班、实验班、快慢班。出台《关于保障连云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关心关爱留守儿童、残疾儿童、流浪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实施方案》,从制度上保障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享有平等入学的权利。全区随迁人员适龄子女、留守儿童入学率达100%,并全部在公办中小学就读。

校校结对共建

合力推进办学水平基本均衡

出台《连云区关于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促进优质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和连云区落实《连云港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20年)》实施方案。将海州湾小学、西苑中学分别与连云港师专二附小教育集团、新海实验中学苍梧校区结成“市区共建”对子,将云山小学纳入连云港师专一附小教育集团管理;将墟沟小学、连岛小学、海客瀛洲小学(待建)纳入集团化办学范围,组建墟沟小学教育集团;将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全部纳入共建范围。墟沟城区学校分别与区内其他学校结成帮扶对子,组建共同体学校。牵头学校与成员学校在校际办学、教学管理、教学科研、教师专业发展、教育资源、校园文化等六个方面开展共建,签订共建协议,实现结对学校在管理模式、教学科研、师资培养、文化建设和品牌塑造等方面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教师校际流动

逐步缩小校际师资水平差异

建立由区政府常务副区长任组长,区编制、人社、财政、教育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连云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区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出台《连云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区管校聘”工作暂行办法》;建立政府奖教助学机制。对在板桥、宿城、连云、连岛辖区学校工作的在职在岗教师(含交流教师)和市级以上(含市级)骨干教师给予适当的工作津贴补助,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对中小学校长及班主任的考核奖励。配套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学校内设机构设置和中层干部选任工作的实施意见》,打破校际界限,首次面向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开展中层干部公开竞聘工作。“跨校竞聘”为骨干教师校际流动提供了新渠道,通过竞聘校际交流教师24人。加大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区管校聘”校际流动工作力度,以名特优教师均衡流动、联盟校教师互派流动、跨校兼课走教流动为主要形式,同时探索学前、高中与义务教育学校之间的教师跨学段流动。2017年暑期共计交流教师194人,占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30.6%。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参与交流140人,占骨干教师总数的26%。基本实现教师交流学科全覆盖,同等规模学校教师配备率和骨干教师占有率基本均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