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 (记者 赵芳 通讯员 吕菲 牛莉莉) 慢阻肺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是陌生的疾病,然而说起咳嗽、咳痰、憋气这些慢阻肺的症状,相信很多人都非常熟悉。11月16日是第15个世界慢阻肺日,今年的主题是“了解慢阻肺,顺畅呼吸”,为了让市民了解潜伏在身边的“沉默杀手”,来自全市各家医院呼吸内科主任、权威专家齐聚市第二人民医院海州院区,开展世界慢阻肺日义诊活动。
知晓率低 空气污染是发病主因
慢阻肺对很多人来说,算是一个陌生的概念,虽然与哮喘、肺气肿等几种疾病交叉,但知晓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当天的义诊活动,14位我市呼吸科专家为前来咨询的市民进行答疑解惑,义务量血压,发宣传册、健康教育处方。
市一院呼吸内科主任李家树介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目前慢阻肺为世界第四大致死原因,次于心脏病、脑血管病和急性肺部感染,与艾滋病一起并列第4位,但至2020年可能上升为世界第三大致死原因。
环境因素在慢阻肺发病中起主要作用,长期吸入有害颗粒或有害气体,引起肺脏慢性炎症反应,最后导致慢阻肺发生。常见有害颗粒或有害气体包括吸烟、被动吸烟、空气污染、职业粉尘、生物燃料烟雾等,此外,慢阻肺的发病也包括个体易感因素在内。
平均每分钟有2.5人死于慢阻肺
目前,全世界约有6亿人患有慢阻肺,中国患者已接近5000万人,我国4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达8.2%,平均每分钟就有2.5人死于慢阻肺。
“患者群体如此庞大,然而很多患者对此并不重视。慢阻肺病早期症状不明显,极易被患者忽视,有半数患者根本不知道自己患有慢阻肺。”市第二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专家钟富宽表示,慢阻肺是一种临床常见,但可防可治、医疗花费较高的慢性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而在慢阻肺发病时,慢性咳嗽、咳痰、气短或呼吸困难及喘息和胸闷都是常见症状,如果患者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钟富宽说,一般来说,咳嗽通常是最早出现的症状,而呼吸困难是慢阻肺的标志性症状,发病初期患者仅会在体力劳动时出现呼吸困难,后期逐渐加重,会在日常活动甚至休息时出现气短。
四种高危人群定期做肺功能检查
钟富宽说,“慢阻肺”的高危人群包括长期抽烟的人,反复有呼吸道感染的人,长期有室内污染如农村地区烧柴火、有烟雾的人,从事的职业有粉尘环境的人四种。有资料显示,15%至20%的吸烟者会发展为“慢阻肺”患者。因此有危险因素的人群,尤其是40岁以上大量吸烟的人,有慢性支气管炎家族史的人,应常规进行“慢阻肺”疾病的检查。
“目前还没有药物或手术能根治慢阻肺,现在已经有大量安全、可靠、价廉的药品可以选用。这些药物主要通过减轻气道炎症、舒张支气管来缓解呼吸困难的症状。建议患者长期、规律使用这些药物,不能自行停药。”钟富宽说。
除持续用药外,慢阻肺的居家康复情况也很重要,钟富宽说:“市民要戒烟、避免劳累、适量运动、减缓压力、健康饮食,此外避免接触有害气体或颗粒,重污染天气减少外出和劳动,预防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