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袁春梅 江荣)电影《海洋天堂》里,讲述了一位身患绝症的单身父亲,在生命最后的几个月里,为患自闭症的儿子由谁来照顾而四处奔波的故事,感人至深。自闭症又叫孤独症,这种病会对孩子有很大的伤害,给家庭也带来很大的影响,而现实中,很多孩子都是长大后才发现是患了自闭症。其实,在婴幼儿时期,家长就需要多观察,如果孩子两岁以上还不会说话、不会交流,家长就该带着孩子及早就医。
孩子对亲人视若不见
“医生,你看我家小孩,已经两岁半了,到现在都很少说话,以前一直认为孩子发育迟,总想着迟早会说的,但是到现在都还这样,一家人都急坏了。”近日,在市第一人民医院儿保科,一对夫妻带着孩子着急就医,系列检查后,儿保科主任医师崔欣华告诉孩子的家人:孩子很可能是患了孤独症。夫妻俩顿时泪流满面,不愿意相信。
“这孩子患上的是自闭症,又叫孤独症,目前中国人中约有160万自闭症患者,平均每110名儿童中就有一名孤独症儿童,并且这个比例还在逐年增长。”崔欣华说,孤独症儿童看到亲人视若不见,面对一切默然无语,摔倒了也不会说疼,又被称为“星星的孩子”,然而这浪漫的称谓,却让多少父母心痛绝望。
崔欣华在门诊工作中已经接诊多例孤独症患儿,她发现,患儿来就诊时多是2岁以上的孩子,家长在发现其不会说话、不会交流时,往往会误认为是发育晚而延误了就诊的时间,而当他们认识到问题后,又往往沉溺于自责悲痛中。
孤独症并非心理疾病
“儿童孤独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亚型,以男性多见,起病于婴幼儿期,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言语发育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崔欣华介绍,虽然自闭症的病因至今没有搞清楚,但是高危因素、早期行为等都为自闭症的发现提供了科学依据。
两岁半的明明,在家中从来不发声,完全不跟人交流,平时喜欢自言自语,但没人能听懂他在说什么,而他最大的乐趣就是反复开鞋柜的柜门,不管谁来阻止都大哭。确诊患上孤独症后,孩子的父母都很痛苦,自责是自己陪孩子的时间太少了,才让孩子出现了这样的状况。
“孤独症的发病不是父母养育不当的后果。”崔欣华说,在门诊中很多家长还不能正确认识孤独症,其实孤独症并非是孩子“感觉孤独”,也不是孩子出现的因心理受伤造成的“自我封闭”,孤独症是有生物学基础的疾病,是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性疾病,不是心理疾病。
这些阶段需特别注意
如果孩子只是不开口说话,但他对成人的语言有反应,能理解大人说出的话,又没有其他方面的异常表现,这孩子可能只是单纯的语言发育障碍,该种情况只要及早就诊进行早期干预,也能促进儿童的语言发育。但如果两岁了,依然不会说话,且对别人说话无反应,就需要注意了。“大多数孤独症是先天性的,尽管没有特效药物治疗,但后天环境塑造可以改变孤独症的预后。”崔欣华提醒家长,要了解孤独症的高危特征表现。
比如:孩子6月龄后,逗弄时并不表现快乐,眼睛很少注视人;10月龄对叫自己名字没反应,但听力正常;12月龄对于任何言语指令没有反应,没有咿呀学语,没有手势语言,不能进行目光跟随,对于动作模仿也不感兴趣;16月龄不说任何词汇,对语言反应少,不理睬别人说话;18月龄不能用手指指物或用眼睛追随他人手指指向,没有展示与给予行为;24月龄没有自发的双词短语;任何年龄出现语言功能倒退和社交技能倒退。
孩子一旦患上了自闭症,一般在三岁以后症状就比较明显了,家长一定要及时发现孩子有别于同龄人的表现,带着孩子到专业规范的儿童医院诊察,及早明确诊断,越早给予干预治疗效果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