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阳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两会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经济大省要挑大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将科技平台建设作为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工程。花果山科创走廊作为我市集成整合优势资源、促进区域科技创新主体高效协同的重要平台,充分发挥科创平台的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培育和打造新质生产力,在全市科技产业融合上“挑大梁”。未来,花果山科创走廊将进一步聚力产业链和科技链深度对接融合,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加快高质量“后发先至”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完善顶层设计,优化科技创新“新布局”
一是调整发展空间结构。按照“全域统筹、多点联动、产创融合、高端集聚”要求,优化调整空间布局,强化区域产业的核心引领和辐射作用,打造创新载体互动互联、功能定位合理清晰、资源配置精准高效的现代化科创走廊,进一步推进区域产业集聚和高质量发展。二是做大做强科教核心。积极培育蓝绿核心,以双核为引领,强力联动发展。依托科技创业城、“九校一所”、国家大学科技园、大数据中心等科创空间,构建研发和技术服务策源地,链接国内外优质科创资源,打造协同创新会客厅,为连云港产业集群升级提供创新解决方案。大力培育蓝绿核心,聚焦海洋新材料、海洋生物医药、绿色低碳技术服务等产业,加快技术、人才、创新平台等高端创新资源要素集聚。三是立足禀赋错位发展。发挥现有产业优势和龙头企业引领作用,以核心区科技创新带动拓展区产业发展,加快构建“热带雨林”式产业链生态系统,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大力实施园区产业集聚升级改造,加快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推动产业转型集聚发展,打造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样板。以核心区、拓展区辐射带动连云港市全域发展,发挥核心区科技创新力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带动全域经济发展,重点推动全市省级以上园区创新发展。
打牢产业基础,聚焦科技创新“主阵地”
一是做大做强主导优势产业。以推动建设世界一流石化产业基地为核心、以建设“中华药港”为基础、以打造“中华材料港”为契机等,着力解决化工产业面临的“卡脖子”问题、形成一批国际领先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药产品、努力实现关键战略材料和前沿新材料的技术创新能力。二是加快发展新兴成长型产业。抢抓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机遇,全力打造陆海风电、太阳能、氢能、生物质能等为一体的重要能源基地;依托716研究所、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等重大平台,加强国产化替代、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打造高端装备创新型产业集群。三是超前布局未来产业。提高细胞与基因关键核心技术的原始创新能力,突破智能仿生材料产业急需的战略性、前瞻性、颠覆性技术,助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创造全新的智能经济。四是全面提升科创服务业。以满足产业科技创新发展需求为导向,完善研发服务体系,优化配套服务布局,全力壮大科技服务业效能,为推动科创走廊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加快统筹协同,激发科技创新“高活力”
一是加快推进产业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科学家团队等创新研发机构,高标准建设以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为代表的地方科创平台,着力提升科技源头新能力,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长效机制。二是梯次培育创新型企业梯队。聚焦科创重点领域,打造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梯队,强化科技型企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建立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三是提升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水平。充分调动连云港高校院所在科技创新上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发挥特色优势学科作用,引导和支持高校组建跨学科、跨领域科研团队,提升本地高校院所科研成果产出质量和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推动高校融入科创走廊建设。四是打造科创人才集汇高地。全方位提升人才发展环境,不断完善花果山英才“双创计划”“海燕计划”等,健全人才“全链条”服务体系,打造近悦远来的特色科创人才港。完善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体系,大力培育科创产业人才。
坚持开放融合,构建科技创新“新格局”
一是推动打造“一带一路”创新合作强支点。以共建“一带一路”为抓手,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才交流、技术合作和产能协作,充分发挥连云港新亚欧陆海联运枢纽的作用和优势,引导科技创新“走出去”,打造“一带一路”协同创新高地。二是深度融入长三角区域创新网络。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框架,加强与上海、南京等地区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链接,深化无锡连云港南北结对帮扶合作,推动生命大健康、装备制造、海洋经济等重点创新领域的产业互补,推动在制度创新、改革开放、产业培育等方面联动创新、协同发展。三是加快推进市域创新创业协同。不断优化全市园区空间布局和产业定位,促进县区创新板块与花果山科创走廊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与功能辐射,支持各县区板块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统筹布局建设重大创新平台,激发改革活力,强化创新驱动,推动产业协同、错位竞争,打造区域创新联合体。
本文系2024年度连云港市科技计划项目(软科学研究)“花果山科创走廊建设监测评估研究”(RK240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市情研究室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梁红燕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