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连云港发展低空物流产业的可行性路径

□ 徐建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低空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之一。作为低空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低空物流已被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范畴。为响应国家战略号召,2025年1月,我市出台《连云港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提出要打造“四区一枢纽”的发展格局,其中“立体综合的‘低空+’物流枢纽”是核心发展目标之一。


一、发展低空物流产业的基础及优势


区位优势明显。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连云港拥有世界级深水大港、花果山国际机场及发达的铁路枢纽,为构建“低空+”立体化综合物流网奠定了基础。赣榆区、连云区现代海洋牧场蓬勃发展,低空物流潜力巨大,在运送高附加值、时效敏感的海产品方面,有望实现“小时达”高标准服务,解决传统运输的时效瓶颈。城市规划合理,为构建“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中心—末端网点”三级城市低空物流网络,尤其是医疗应急物资“15分钟”送达圈提供了理想的空间载体。


产业布局合理。规划构建“1+2+N”起降设施体系,以花果山国际机场为核心,以东海、灌南通用机场为专业支撑节点,协同构建覆盖广泛的直升机场及垂直起降点网络。创新资源加速集聚,整合江苏海洋大学、716研究所等本地智力资源,打造服务全市低空物流产业发展的智库体系。遵循“一核引领、多点支撑、全域联动”策略,差异化布局低空经济产业园、通用航空制造园、空港综合服务园以及低空安防与监测研发基地,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形成规模效应。


应用场景丰富。推动无人机物流深度嵌入连云港港集疏运体系,承担集装箱单证、关检样本、紧急备件等小件高效运输任务,提升港口物流周转效率。直接服务于海洋牧场及精深加工企业,利用低空物流突破地理限制,高效精准配送高值鲜活海产品,填补海陆运输“最后一公里”空白。面向急救药品、血液、病理样本等急需物资,构建覆盖城乡的“15分钟”低空应急投送网络,提升公共安全与健康保障能力。发挥“一带一路”海陆交汇点的独特优势,探索在重点国际物流园区与口岸间建立低空物流连接,助力跨境电商高效通关和本地化快速配送。


二、发展低空物流产业的对策建议


1.构建适配低空物流的空域管理机制。


分级分类空域精细化管理。依据区域功能、人口密度和物流需求,科学划设自由飞行区、管制协调区、限制禁飞区等空域。可在特定港口码头及优质海洋牧场上空开辟200米以下无人机专用“物流走廊”,在花果山机场周边建立航班间隙动态释放机制,为应急医疗低空运输建立“空中绿色通道”及优先通行权保障。


审批制度改革与服务优化。推广成熟低空物流航线的常态化备案制管理,设立季节性或临时航线审批快速通道,建立与东部战区空军、民航江苏监管局的常态化协调机制,争取预批固定物流空域通道使用权。同时建立物流无人机适航分级分类认证体系,对25公斤以下小型机简化审批要求。


数字赋能动态空域协同。开发连云港低空数字空域协同平台,集成数字孪生建模、实时空域占用信息、精细化气象服务及飞行态势感知,实现物流无人机与警务、救援等多类型飞行器的动态路径规划与安全间隔保障。


2.强化核心技术与产业协同创新。


组建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体。创建连云港低空物流产业技术联盟,聚焦新能源超长航时无人载具、中大型物流无人机研发、海洋环境抗干扰通信、智能集群控制系统等核心领域联合攻关。建议设立市级低空科技专项基金,对取得关键技术突破的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


搭建测试验证与成果转化平台。发挥连云港集“山海港岛城”一体、自然地貌丰富优势,建设国家级低空物流综合试验场,重点建设海上风场试验区、城市复杂电磁环境模拟区、山地峡谷飞行区、多式联运接驳区和极端气象实验室五大功能板块。


降本增效构建区域供应链。通过碳纤维复合材料创新降低机体成本30%以上,通过本地化生产降低物流和关税成本,构建共享式维护保养分摊运营支出,将单位飞行成本控制在传统配送的1.5倍以内。


3.优化场景深耕与模式创新协同发展。


打造海洋经济低空物流样板。实施“碧海闪送”工程,构建高价值海产品无人机运输网络。开发防水抗风型物流无人机,载重20公斤以上,抗风能力达7级。建设海上移动起降平台,依托养殖工船、海上平台设置中转站。建立“船—岸—城”三级配送体系,实现牡蛎、海参等鲜活海产品2小时内送达城区客户。


构建“低空+”多式联运枢纽。建设港区空中走廊,无人机承担集装箱单证、关检样品、紧急备件运输,替代传统车辆摆渡,时效提升80%。开设空港联运专线,开通花果山机场—赣榆保税区无人机货运专线,服务跨境电商高时效订单。建立应急物流网络,在市疾控中心、三甲医院等节点布局医疗物资无人机配送中心,实现15分钟应急响应。


探索多元化盈利机制。建设共享运力平台,整合顺丰、京东等企业需求,实现无人机资源跨企业调度。制定时效定价系统,对2小时达服务收取3倍基础运费溢价。做好数据增值服务,通过飞行器采集海洋气象、交通流量等相关数据,形成二次变现。


4.构建低空物流安全高效保障体系。


建设低空数字底座。整合建设“一平台三网络”体系,“一平台”即市级低空智联网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三网络”指高可靠通信导航网、全域覆盖的低空监视感知网、精细化低空气象服务网。在横向上,打通公安、工信、应急、气象等市级部门数据壁垒。在纵向上,对接省监管平台,构建实时共享、空地协同的风险识别与管控体系。


培育多层次人才队伍。实施高端人才引进工程,对航空控制、电池材料等领域领军人才给予最高100万元安家补贴。实施本土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在江苏海洋大学等院校设立无人机操控与维护专业,联合企业开展订单培养,3年输送500名持证飞手。建立“1+X”职业技能认证体系,覆盖无人机操控、维护、航线规划等岗位,加快专业人才的考核评价。


优化政策支持环境。通过财政激励,对全市首购本地无人机产品的企业给予30%购置补贴。通过场景开放,将低空物流纳入政府应急采购目录,年采购规模不低于1000万元。制定标准引领,牵头制定海洋环境无人机物流地方标准。搞好社会沟通,开展低空物流科普进社区等活动,提升公众接受度。


构建安全监管体系。技术保障层面,应用区块链记录飞行数据,实现全程可追溯。规范管理层面,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明确禁飞物品种类。风险保障层面,推动设立低空物流专属险种,保险费率降至货值的0.8‰以下。信用监管层面,建立企业安全运行信用档案并实施动态评级,依据评级结果采取差异化监管措施。


本文系2025年度全市应用研究项目“连云港市发展低空物流产业的路径研究”(编号:25KT102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共灌南县委党校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梁红燕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