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五熔”智慧:涵养文明新动能的中国智慧

□王余山


在华夏文明波澜壮阔的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核心密码——“守根脉”与“开新局”的辩证统一。这种历经岁月沉淀的智慧,可凝练为:荣髓、融长、容短、溶史、戎陋——笔者称之为“五熔”之道。它不仅是中华文明传承的基因密码,更是我们在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推动文明互鉴的宝贵财富,与“两个结合”的时代要求高度契合,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荣髓:守正立根,筑牢文化主体性之基。荣髓,作为文明的“定盘星”,是久经淬炼的核心价值与文化基因。从古老的“民惟邦本”训诫到现代的“以人民为中心”理念,从汉字构字逻辑中的“相依共生”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构想,这些穿越时空的价值内核,构成了中华文明深厚的底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当代,践行荣髓就是要守护好这些文化的“根与魂”。让经典文化走进校园课堂,将非遗技艺传承与现代设计相结合,让传统家训在新时代焕发爱国实践的新光彩。只有守住核心价值,才能筑牢文化主体性,在全球化进程中立于不败之地。


融长:开放互鉴,注入文明发展活力,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融长的智慧在于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历史上,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融;近代以来,我们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如今,“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输出优质方案,也吸纳多元文化,让文明对话成为合作共赢的纽带。这种开放不是简单的“全盘照搬”,而是如佛教中国化般,与本土文化相融合、相生发。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融长智慧提醒我们: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文明成果,坚守“中国立场”,让中华文明在互鉴中更具生命力。


容短:包容差异,凝聚共同体力量,“和而不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处世哲学。容短的智慧在于承认差异、尊重多样,在多元中寻求共识。我国56个民族各具特色,共同铸就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儒释道三教教义有别,却在“劝善”上达成共识,和谐共生;当今社会思潮多元,在共同的理想旗帜下凝聚力量。这种包容不是无原则的“和稀泥”,而是如同科举制打破门阀垄断,注重公平公正。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当下,容短智慧启示我们:尊重各民族的语言习俗,强化国家认同感;包容不同观点的交流碰撞,凝聚团结奋斗的核心共识,让差异成为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


溶史:以史为鉴,汲取前行智慧力量。“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溶史的智慧并非将历史尘封,而是从成败得失中提炼规律、指引方向。我们从秦朝的覆灭领悟到民心的重要性,从安史之乱明白中央与地方协同的必要性,从闭关锁国的后果坚定开放促发展的决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当代,溶史就是要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等必修课。从红旗渠精神中汲取攻坚克难的力量,从小岗村改革中领悟敢闯敢试的魄力,从脱贫攻坚成就中坚定人民至上的信念。只有深入理解历史,才能避免重蹈覆辙,在前进道路上行稳致远。


戎陋:革新除弊,在守正中实现突破。文明的进步需要勇于自我革新的精神。戎陋的智慧是精准清除僵化、异化的弊端,而非否定传统根基。商鞅变法打破贵族世袭制,以法治重塑社会秩序;近代先贤批判封建礼教糟粕,坚守仁爱大同的精髓;改革开放破除计划经济束缚,坚持社会主义本质。如今,“戎陋”要在坚守文化根脉的基础上破旧立新。整治非遗商业化乱象,让传统技艺回归纯粹;摒弃复古主义的形式化倾向,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打破文化传播的刻板印象,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这种革新是扬弃式的继承与发展,让文明在吐故纳新中永葆生机与活力。


综上所述,应探索以“五熔智慧”书写文明新篇章。“五熔智慧”并非尘封的历史概念,而是能够指引我们立足当下的一种行动纲领。它呼应“两个结合”的时代要求,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服务于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让文明传承有根基、开放有尺度、包容有边界、鉴史有深度、革新有方向。从黄河之畔到长江之滨,从敦煌石窟到数字云端,中华文明的长河奔腾不息。以“五熔智慧”为引领,在守正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定能让中华文明在新的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作者单位:灌云县生态环境局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梁红燕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