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再读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任福州市委书记时写下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一词,仍然感觉震撼心灵。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这首词真切地表达了对焦裕禄精神的深情赞颂,也描摹出了新时期好干部的“时代肖像”。焦裕禄的一生只有短短42载,却感动了几代中国人。焦裕禄精神就像一面旗帜、一座丰碑,激励我们不论走多远,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力前行。
要像焦裕禄那样对党忠诚。焦裕禄是从农村成长起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需要一大批干部从事工业建设。焦裕禄响应党的号召,从共青团郑州地委来到洛阳参加矿山机器厂的筹建工作,在工业战线一干就是9年。后来,开封地委决定派焦裕禄去兰考时,明确指出兰考是一个最穷的县、一个最困难的县,要他在思想上有经受最严峻考验的准备。焦裕禄坚定地说:“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决不离开这里。”在兰考的470多天里,焦裕禄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铮铮铁骨和高风亮节。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还不忘兰考的“三害”治理工作。焦裕禄之所以能够干一行爱一行,置生死于度外,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始终对党忠诚。
要像焦裕禄那样亲民爱民。坚持亲民爱民,是焦裕禄受到人民群众爱戴的根本原因。他在兰考工作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中,之所以能在治理风沙、内涝、盐碱“三害”,改善群众生活等难题要事上迈大步、见实效,靠的就是为民服务的情怀。他坚持的工作方法就是要从实践中来、从群众中找,在兰考期间,靠着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对全县当时149个生产大队中的120多个进行了走访和蹲点调研,为“三害”治理闯出了一条工程治理和生态治理相结合的新路子。在兰考人民心中,焦裕禄最让人感动的是他对老百姓的感情。焦裕禄对人民群众的生活无比关切,无衣无食者、有病者、危难者,他竭尽全力予以救济,为他们排忧解难,充分展现了“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
要像焦裕禄那样履职尽责。焦裕禄到达兰考后,面对兰考的风、沙、碱三大害,深入现场和一线,查风口、探流沙、看水势,求治理“三害”之真;战盐碱、斗风沙、抗内涝,务治理“三害”之实,形成了治理“三害”的工作方案。焦裕禄在兰考的每一天都是在奔波、劳碌、纠结、焦灼中度过。他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全身心投入到认定的事业中。当一些党员干部对改变兰考面貌失去信心时,焦裕禄语重心长地说:“兰考这块地方是烈士们用鲜血换来的,先烈们并没有因为兰考人穷灾大,就把它让给敌人,难道我们就不能在这里领导群众战胜自然灾害吗?”正是有了“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兰考干部群众战胜了“三害”,使兰考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要像焦裕禄那样清正廉洁。焦裕禄是清正廉洁的典范。有一次,焦裕禄得知儿子看戏时,告诉收票叔叔“焦书记是我爸爸”,没有买票就进去了,非常生气,当即把一家人叫来“训”了一顿,命令孩子立即把票钱如数送给戏院。接着,焦裕禄又建议县委起草了《干部十不准》的通知,不准任何干部特殊化,不准任何干部和他们的子弟“看白戏”。当有人提出改善办公条件时,他告诫大家“富丽堂皇的事,不但不能做,就是连想也很危险”。他的衣帽鞋袜都是补了又补、缝了又缝,用的是缝了42个补丁的被子和36个补丁的褥子。焦裕禄以他的一言一行对清廉作了生动的诠释,彰显出共产党员的本色,这也正是他赢得群众拥护和爱戴的重要原因。焦裕禄正确处理了“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始终做到勤政为民、廉洁奉公,展现了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在人民群众心目中树立了崇高的形象。(□ 侯天柱)
作者单位:赣榆区审计局
总值班: 吴弋 曹银生 编辑: 马静静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