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预制菜”话题备受消费者关注。各方讨论背后,是消费者对于知情权的关切以及对提高餐饮质量的诉求。当“锅气”成为评价菜肴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餐饮从业者们也应该思考,“预制菜”如何更好辅助行业发展,成为令人安心的美味。(新华网)
“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贵”——日前,在西贝用餐结束后,罗永浩公开抛出质疑,并悬赏10万元征集证据;西贝餐饮创始人、CEO贾国龙则强硬回应,“没有一道预制菜”,表示将起诉罗永浩,还推出“罗永浩菜单”、开放全国门店后厨接受监督。“罗西”预制菜之争引爆全网舆情,有关人士分析认为其背后暴露出当前预制菜行业标准缺失、定义模糊以及商家与消费者认知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在笔者看来,看似偶然的舆情风波,实则具有必然性,有几个绕不开的“问号”值得各方反思、直面以对。
罗永浩自己也卖预制菜,那他到底在质疑什么?“预制菜之争”爆发后,罗永浩坦承“有人说我直播间也卖预制菜,这是事实,我们知道卖的是预制菜,也说了是预制菜,这没有任何问题。”不反对预制菜进商场,但反对预制菜以现做菜的价格卖给消费者,希望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显而易见,罗永浩吐槽西贝之所以引发广泛共鸣,推动预制菜透明化、维护消费者知情权是关键所在,以预制代替现做,却按照现做现炒的价格收取费用,侵害消费者权益,这样的尴尬也都可能避免,说白了这既是商业诚信问题,更是消费者合法权益保障问题。
“预加工”算不算预制菜,西贝在澄清什么?西贝一边回应“按国家规定,我们没有一道是预制菜,而且100%不是预制”,一边辩称“预制和预制菜是两回事,预制是提前加工、预加工。”预制的菜不是预制菜?预制菜不等于提前加工、预加工?这或许正反映出所谓大众认知与严格定义的模糊之处。然而,值得追问的是,在国家明确提倡“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且在预制菜早已广泛渗透餐饮业的常态下,西贝作为知名餐饮品牌为啥条件反射般急于跟预制菜划清界限?如此模糊语境难免给人以预制菜“见不得光”的认知错觉,莫非是既吃着预制菜的红利,又没有给预制菜“名分”的勇气?
围观“罗西之争”,我们在关心什么?一边悬赏叫板,一边硬刚应战,“罗西纷争”还在持续,有关预制菜的讨论和争议可以说是由来已久,“罗西纷争”不啻是点燃了一根导火线,让累积的“预制菜怨气”集中爆发出来。某种意义上说,俨然已经不是有没有预制菜的问题,而是如何才能不必再对预制菜讳莫如深的问题。全网围观“预制菜之争”的背后,恰是触动社会对预制菜质量、风味、口感、价格等敏感神经的反映,而无论是罗永浩的诉求还是西贝的主张,如何厘清界限、廓清是非,谁来做“裁判”、能否给出“说法”?公众无疑都在拭目以待。
灯不拨不亮,理不辨不明。置于阳光之下、步入规范轨道,才能给预制菜“正名”、让预制菜“吃香”,“罗西之争”及其引发的热烈讨论提供了大好契机,其意义无疑远远超出了解决争端个案本身,而更在于回应公众切身关切、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维护法规制度权威、促进行业健康发展。(高谭)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马静静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