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了7项民生指标,在20项主要指标中占比超过三分之一,是历次五年规划中最高的。党和政府接续推出一批有力度有温度、可感可及的民生政策,回应民生之盼,加力解决百姓的烦心事、操心事,织密社会保障网,擦亮民生底色,让高质量发展成色更足。
多项民生指标超过规划目标,亿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与日俱增的有力注脚。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或享受政府购买学位比例达到97%,比“十三五”末提高11.2个百分点,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新增布局11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从无到有、惠及4亿多人次;全国护理型养老床位占比提高到64.6%,托位数达到574万个,比“十三五”末增长125%……“十四五”期间,推动教育更公平更普及,医疗服务资源加快扩容下沉,高质量“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加快构建,每一个数据和每一个变化的后面,都是群众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和提升。
多项民生指标超过规划目标,务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彰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关键得益于更多普惠性民生政策。我国每年财政支出70%以上用于民生,一笔笔民生投入基层、直达一线。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提出4方面10条政策举措,兜底线、促均衡、重普惠、强保障。呼应民众呼声、办好民生实事,在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多办实事,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可及性上再上水平,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成果,正在实打实地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多项民生指标超过规划目标,民生底色擦得更亮,高质量发展的成色更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共同奋斗;推动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亿万人民团结奋进的斗志和热情更加高涨。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政府民生保障多投入一分,人民群众多获得一分实惠,对美好未来就会多一分信心,投身建设事业就会多一分干劲,经济发展也就会多一分动力。把握民生保障与经济发展的辩证法,在解决急难愁盼中夯实民生根基,加速释放内需潜力和增长动能,就一定能够不断迈出高质量发展坚定步伐。(高谭)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周金林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