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让新质生产力在希望的田野上蓬勃生长


2月23日,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对外发布。文件提出,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在历年中央一号文件中被首次提出,足见中央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视。向“新”发力,推动农业高“智”量发展行稳致远,让新质生产力在广袤田野上蓬勃生长,这是当前抓好“三农”工作的关键之举,也是我国实现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崭新课题。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二十一连丰”,去年总产量在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的基础上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单产提升对增产的贡献率达到八成,科技功不可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4.3%,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品种对单产贡献率达45%,植保机、无人机,各类现代化农机装备驰骋在田野上,从播种、施肥到喷药、收获,全流程能够实现自动化……会种地变“慧”种地,有“智”更有“质”,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写下生动注脚。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科技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是科技创新,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离不开科技的加持。当下,我国农业仍然存在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等问题,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希望的田野上播撒新质生产力的“种子”,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推动实现产能提升、结构优化、韧性增强、收益提高。


因地制宜,靶向发力,培育壮大农业新质生产力。无论生物育种技术,还是无人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数字技术,都会改变传统生产模式,加速农业边界突破与产业链条延伸,不断衍生出新的发展模式,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三农”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性。“瞄准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中央一号文件从良种到良机,再到良技,为各地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引。


新农机驰骋、新品种落地、新农艺见效,智能化大棚里育苗、植保无人机施肥、科技特派员下乡……春耕时节,科技“焕”新,农业生产一线激荡新动能,好一派希望的田野景象。科技赋能农业,田野拥抱智慧,农业新质生产力沐着政策春风茁壮成长,一幅现代农业新图景徐徐铺展。(高谭)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马静静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