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夯实农业基础,提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路线图”。我国人口众多,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事关国计民生。我们要挽起“裤脚”、戴上“蓑笠”、推动“犁铧”,“松土翻田”“提壶浇水”,扛稳粮食安全责任,探究独特“丰产密码”,为今年播种栽秧做好充分准备,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若都“非农化”“非粮化”,赖以吃饭的家底就没有了,就会“吃不饱”“吃不好”。今天的耕地,明天的饭碗,量与质都很关键。要“保数量”,落实耕地保护制度,织密耕地保护网,推行节约集约用地和农田连片整治,优化管理布局,实现耕地规模化种植。要“提质量”,保护黑土地、治理盐碱地,加强土壤改良和治理修复,宣传法律法规政策,强化农民耕地保护意识,培育“良田沃土”。
“种优则粮丰,粮安则民安。”习近平总书记在三亚市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考察时强调:“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也是国人“舌尖上的安全”。若长期依赖种子进口或种子品质低劣,就会“受制于人”,没有“定价权”就没有“话语权”,随时可能“断粮”。要从源头上“育好种”,整合优势资源,做大做强生物育种龙头企业,促进全国种业交流交易,建立生物育种联盟和创新联合体,突破种子创新关键核心技术。要在过程中“管好种”,搭建种子信息监管平台,教育培训增强农民法治意识,提供产权保护法律援助,规范种子市场经营管理,实现种源优质自主可控。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配套推广先进适用科技和高端农机装备。当前,我国农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产业化程度欠缺、科技支撑力不够等“大而不强”问题仍然存在,是农业发展的“瓶颈”。农业机械化、科技化作为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关键要“软硬兼施”求突破。要提高“硬实力”,加快核心科技研发和创新,精准播种、智慧灌溉、高效收割,提高成果转化率。要优化“软实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农技推广、技术培训等方式,鼓励中小型农户挑起“金扁担”,集成推广应用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模式,注入创新活力。(伍琳)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马静静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