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为“劳动课重回课堂”点赞

日前,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消息发布后,迅速成为众多家长关心的热点,一度上了热搜。笔者认为,这是对劳动的尊重,能更好地弘扬劳动之美,更是表达了人们对勤劳这一传统美德代代传承的期许。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劳动课程要求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课程内容共设置10个任务群,每个任务群由若干项目组成,包括烹饪、整理收纳、维修家电等均被纳入课程当中。

  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再加上家长对孩子的溺爱,让有些孩子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部分孩子因为从小被长辈百般呵护,除了学习,家务几乎不参与,甚至上了大学还不会洗衣服,更不要说整理收纳、维修家电了。因此,即便学习成绩再好,也难以独自面对未来生活,而社会急需的恰是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人才。

  劳动课,在“70后”“80后”的记忆里,是小学时一门日常课程。这些年来,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下,劳动课一度被淡化。导致不少孩子缺乏真正的劳动教育,也难以体会劳动所带来的乐趣。

  而劳动课重回课堂,可以很好地培养孩子们的生活技能,还可以让他们从紧张的学习中得到放松。当然,这也是让孩子认识劳动、尊重劳动、体会劳动之美的最好方式,可以更好地弘扬劳动之美。孩子只有自己真正去参与劳动了,才能体会劳动的艰辛,感受劳动所带来的成就感和获得感,才能感受到生活的不易,也能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不易,培养他们的孝心,可谓一举多得。

  劳动最光荣,劳动是每个人的生存必须,劳动教育对于孩子来说更是不可或缺。劳动课重回课堂,不能仅仅停留在文件上、方案中,而是要真正让学校、家长、学生都能重视起来,感受劳动带来的魅力。学校应该重视起来,严格落实国家相关教学规定,让劳动带动“脑动”,促进学生学习成长、全面发展。

  当然,每个家庭也是每个孩子劳动教育的“课堂”。家长首先要改变观念,不能一味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要认识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平时要有意识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给孩子创造劳动的机会,配合学校完成教学内容和目标,而不能将其当成是一种负担,让劳动教育真正能够落到实处,让每个孩子都能真正爱上劳动。(□ 徐誉宁)


总值班: 吴弋 刘昆     编辑: 马静静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