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转暖后,大家的健身热情再次被点燃,体育馆、公园、河滨步道、小区广场满是中老年休闲健身的场景,但是细心的人会发现,这些地方很少见到青少年的身影。全民健身,不能忽视了青少年,相反更应该根据青少年的特点,提供匹配的运动场地,满足孩子们的运动需求。
随着城市规划和建设不断完善,加上全民健身计划的不断推动,这几年市民居住地周边,新增了大量公共运动场地,建起了不少体育设施,满足了公众在体育健身方面的需求。但这些健身器材、健身步道等大多只适合成年人,与青少年特点相匹配的运动场地少之又少。有家长表示,现在很多孩子体能跟不上,想锻炼却找不到合适的地方。
很多人都觉得现在的青少年变得“宅”了,不爱运动,一方面与孩子的惰性和家长督促不够有关系,另一方面,孩子们可以活动的室外运动场地确实不多,而因缺乏体育锻炼带来的影响愈发凸显。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6至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已接近20%。国家卫健委开展的近视专项调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其中小学生为35.6%、初中生为71.1%、高中生为80.5%,近视问题十分突出。体育锻炼时间不足,正是引发青少年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针对青少年近视、肥胖等健康问题,需重视“体育疗法”,需要教育行政部门、体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家庭共同来引导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所以,有必要在运动场地体育设施增设的过程中,因地制宜地增加一批篮球场、足球场等小型街头体育场地,激发孩子们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满足孩子们的运动需求,也能扎实助推“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地。
一些运动场地与青少年特点不适配,不仅无法调动青少年参与运动的积极性,还可能造成安全隐患。建议在推进体育公园建设和公共运动场所建设时,注意规划设计功能区域,能开辟专门的青少年活动区域,在保障运动安全的同时也不影响附近居民的日常生活。(□ 袁春梅)
总值班: 吴弋 刘昆 编辑: 马静静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