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正确运用“底线思维” 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连网】“底线思维”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掌握的科学思维方法之一。它与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历史思维、创新思维等一起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思维体系。所谓“底线思维”,就是在最坏的可能性上建立政策。正如总书记所讲,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底线思维”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运用和发展。领导干部要善于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把握它的深刻内涵,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确运用“底线思维”,要正确理解质与量的辩证关系原理。按照这一原理,某物之所以是某物而不是他物,是由于它具有自身特殊的质。但如果由量变逐渐积累导致质变,某物就会变成他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广大党员干部进行各项改革时,高度重视这一原理,牢牢把握改革的底线,防止由于改革过度而出现质变。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该改的、能改的我们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这体现出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高超政治智慧。

正确运用“底线思维”,要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于中南海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就指出:“我们既要坚信中国的发展前途光明,又要充分认识到道路曲折、困难很多……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当前中国各领域改革进入了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如何清醒认识当前形势,准确定位改革思路,科学研判未来命运,这就需要各地各部门注重从实际出发,看待现阶段的矛盾和问题,更好地发挥“底线思维”的科学预见作用。

正确运用“底线思维”,要遵循辩证法要求,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利的一面,尤其要对不利的一面充分预估风险。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的说明中指出,“当前,国内外环境都在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因此,必须运用“底线思维”把握原则,积极稳妥地化解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新出现的问题,确保改革发展过程中不出现大的问题。

正确运用“底线思维”,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有人片面理解“底线思维”,认为坚持底线就是不犯错误,表现在工作中便是为官不为,消极懈怠,不思进取。其实,“底线思维”不仅要求领导干部为人做事讲纪律、守规矩,还要在保证不跨越底线的同时勇于担当,积极主动地工作,坚持“底线思维”并不是坚守最低标准、固步自封,而是应在守住底线的基础上,勇敢搏击、不懈奋斗,扛起政治责任,彰显担当精神,做到对工作的高线追求,不负党的重托。(张继华)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委党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