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 侍敏
近年来,不仅各种各样的保健品会销锁定老人,就连一些新型传销也将目光瞄准老人。老人为何频频成为骗子行骗的对象?省吃俭用的老人,有的甚至生了病连医院都不愿意去,却又为何舍得掏钱购买动辄成千上万元的保健品呢?其实除老年人对健康比较看重而防骗意识又比较薄弱外,缺少家人关爱的老人更容易被骗子的“亲情牌”感动,最终成为行骗的目标。
近日,海州区市场监管局幸福路分局查处了一批案件:一种普通的压片糖果,在会销现场“专家”的口中摇生一变就成了包治各种骨病的“神药”,再加上买一送二的促销,吸引很多腿关节不好的老人当场掏钱购买;还有一个会销现场,号称60周岁以上老人凭身份证和邀请卡就能免费领取“可降低血糖、缓解高血压、糖尿病和提高免疫力”的净水器,同样吸引了很多老年人;元旦节前夕,幸福路市场监管分局还遣散了一个打着开办所谓传统文化学堂的幌子,实际上却是非法传销的“国学课堂”,里面的20余名“学员”居然也都是六七十岁的老年人。
从这些典型案件中不难看出:一方面,老年人空闲时间比较多。所谓的“健康讲座”“专家论坛”“国学课堂”等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听讲课。另一方面,老年人对健康比较看重,然而一些老人防骗意识却比较薄弱。此外,大多数年轻人平时忙于工作,很少关心独居的父母,缺少关爱的老人们在骗子刻意营造出的“亲情”氛围里更容易迷失。
然而,保健品市场鱼龙混杂,虚假宣传、故意混淆食品与药品界限等问题比比皆是。有的老人因为轻信了骗子的话,不仅花光了积蓄买了一大堆根本不能治病的保健品、保健器材,有的还是劣质的“三无”产品,甚至有人一味听信会销现场“专家”的话,认为保健品能治病,结果耽误了疾病的最佳治疗时间。
如何防止家中老人上当受骗?笔者认为,除相关职能部门加大监管并及时查处用虚假宣传的方式会销保健品行为外,子女的关爱也很关键。作为子女应该经常与家中老人沟通,特别是对独居老人,更要经常前去看望和陪伴,千万不要在父母被骗后一味地责怪他们。如果家中有热衷去“开会”或“听讲座”的父母,子女首先做的便是尽量多抽出时间陪伴他们,同时多收集一些老年人购买保健品被骗的案例,在平时聊天中讲给他们听,并告诉他们保健品不是药品所以不能治病,要购买保健品一定要去正规商场、药店购买等常识,以增加老人的防骗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