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善于营造发现人才的环境

近日,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决定在广大知识分子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人才好比是种子,要让他们破土而出、建功立业,应从服务、创业、激励上厚植良好的环境,引领他们安心、专心深耕专业,用聪明才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

善于“面对面”,营造温暖的生活环境。彼以国士待之,必以国士报之。人才服务好比是“松土”,要像“老农”一样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激发人才一心一意报效国家,重点要打通聚才“最后一公里”,打好服务“亲情牌”,既坚持面对面专业化服务,又实行点对差异化服务,形成“近悦远来”的风尚。甘当“勤务员”、乐做“店小二”,时刻关心人才的衣食住行,在医疗保险、住房交通、子女就业、配偶工作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让人才感到党和政府真诚关心、自身健康宽心、家人生活放心,增强归属感、幸福感与自豪感。

勤于“手拉手”,构筑奋斗的工作环境。环境优,则人才集聚、事业兴旺。人才生态比待遇更宝贵,给待遇更给机遇。优化创业环境,犹如精准滴灌,增强留才“强磁场”。人才最怕无用武之地。为此,要树牢事业为上的导向,引领人才在工作中找准奋斗坐标,实现价值的认同、初心的坚守。钱学森、邓稼先、李四光等老一辈科学家之所以不远万里回归祖国,因为祖国需要他们、有他们施展才华的宽广舞台。对于选定的人才,要优先配置创业资源,放心大胆地用起来,激发他们的创造活力。垫高人才通往事业成功的台阶,筑好干事创业的大平台,让他们的才华得到全方位发挥。

乐于“心连心”,筑起惜才的社会环境。古代有很多礼贤下士的故事,齐桓公求贤若渴五次约见小臣稷,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一定的良性激励,正如给环境“施肥”。聚人贵在聚心、聚心方能业成。激发人才的忧国之心、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兴国之能,离不开奖励和表彰等激励方式。要针对人才量身定做常态激励机制,让人才更有获得感、成就感与荣誉感。有了“软实力”,更能成就人才“硬功夫”,从而激荡家国情怀,将爱国之情融入血液,涵养“兼济天下”、报效祖国的无限激情。(董海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