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讲话中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并为建设“美丽中国”列出了时间表、描绘了路线图。
在改革开放40年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关键之年,召开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专题研究部署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的坚强决心和坚定信心,也给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吹来强劲东风。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实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我省还是最早实现河长制,也是河长制入法的省份。全面落实河长制,京杭大运河水清河美、繁华重现,尽显江南水乡之美。大运河江苏段沿线8市已建成水利风景区89家、水美乡镇90多家、水美乡村700多家,苏州、无锡、扬州、徐州市已创建成为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长江沿线城市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了天蓝水清地绿空气爽。
亮出环保大手笔。打造宁杭、淮河、扬子江和江淮四大生态经济带,它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以生态保护为底色和牵引,优化产业、城镇化和区域发展布局,在更大范围、更广空间重塑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格局,塑造绿色竞争新优势。这一大手笔还表现在从着力构建由若干纵向、横向生态廊道形成的生态网络,到与发展轴带、产业群链、城镇布局相辉映,将在更大范围、更广空间塑造江苏绿色竞争优势,着力打造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引领发展的“新江苏样本”。同样堪称大手笔的是《江苏省海洋生态红线保护规划》,对连云港、射阳、滨海、响水等沿海侵蚀性岸线进行生态整治修复等,正式对海洋生态红线区进行制度化管理。
端出环保大蛋糕。党的十九大之后,为加大财政对全省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持力度,我省打出一套“组合拳”——省级环保引导资金规模由2012年的9亿元增长到现在的17.83亿元,支持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挂钩的财政政策、水环境区域补偿、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等,有了更大的蛋糕,给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免去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担忧。也体现了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全面透彻的理解。
推出环保新举措。在全省统一部署、统筹安排下,各地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生态文明建设精彩纷呈、亮点频出,为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增加正能量。毫不犹豫地关停“三高”企业,转型升级,实现动能转换。今天,长江经济带舒卷绿色文明图画,是因为立下“长江生态环境只能优化,不能恶化”的军令状,沿江城市硬化约束,铁腕护江,重塑了长江发展格局。太湖、洪泽湖的水质好在湖中,功在岸上。城市瓦斯爆炸事故让徐州贾汪骤然“休克”,在采煤塌陷地上建成了1.1万亩的潘安湖湿地公园,那里鸟翔禽鸣、草绿花香,窥斑见豹,今非昔比,天壤之别。
养成环保好习惯。虽然环保工作出现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建设“美丽江苏”的任务依然繁重。这需要我们养成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养成低碳绿色环保的消费习惯。不断创造新经验,借鉴他人好经验,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相生。所以,需要创新更多河长制的做法,也可学习他人好的好做法。譬如,日本人用山羊除草,避免了割草机噪音和柴油污染。注重细节,久久为功,方可不留空白、不留短板、不留遗憾。
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发展阶段,需要我们要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个坎。加强河长制、湾长制、断面长制与“263”专项行动的衔接,并严格督查考核,一定能打赢这场大仗、硬仗、苦仗,使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王震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