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荣泽食品破解保鲜难题将东海农货端上世界餐桌


(□ 李晓敏 段慧明)晨光熹微,在东海县桃林镇的标准化种植基地里,一根根胡萝卜被农户从泥土中拔出。上午10时许,它们就闪现在江苏荣泽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顺着长长的传送带,被机器“吞进腹中”,经历去皮、漂烫、切丁等程序改造。

大约一个月后,这些“土里土气”的胡萝卜,可能以胡萝卜丁的形式出现在日本东京便利店的餐盒里,也可能成为澳大利亚工厂里的果酱原料。将东海田间的新鲜食材,漂洋过海端上海外餐桌,荣泽食品用十余年的时间讲述了一段港城农产品“走出去”的产业升级。

从“连云港出产”到链接全球餐桌

荣泽食品的生产厂区内,3个生产车间有序运转,划分出清晰的功能区:粗加工车间负责果蔬的清洗、去皮;精加工车间进行切丁、切片;包装车间完成最后的密封装箱。

日常状态下,两条生产线即可应对订单需求,日加工农产品达40至50吨。目前,公司产品涵盖了洋葱、牛蒡、藕、山药等蔬菜制品以及草莓、黄桃等水果制品,更纳入了连云港本地特有的黑莓、树莓,形成多元化的产品矩阵。

“日本市场是我们最大的客户,能占六七成份额。”荣泽食品办公室主任张永滔拿起一本日文企业宣传册说道,“这些都是为了方便日本客户来考察制作的,他们对品质要求高,细节得做到位。除了日本,东南亚的新加坡、缅甸和欧美市场也稳步拓展,欧洲能占20%左右份额,美国占5%,澳大利亚订单也不少。”

庞大的市场版图背后,是荣泽食品与全球知名企业的深度绑定,这些长期合作的客户,进一步印证了其产品的认可度。日本松田产业年采购蔬菜制品超3000吨;国际食品巨头亨氏年采购2000吨水果制品用于制作果酱;麦肯、味之素等知名企业也与其建立长期合作,产品最终走进国外便利店、中央厨房,甚至成为可口可乐下游工厂的原料。

破解保鲜难题打造舌尖竞争力

在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中,“新鲜口感”是核心竞争力。如何让经过冷冻、长途运输的农产品食用时仍能接近新鲜采摘的味道,这是荣泽食品持续探索的课题,而答案就藏在今年3月引进的日本蒸煮设备中。

“以前采用水蒸气烫煮,食材容易变软,水分和味道会流失不少。”张永滔对比新旧工艺的差异后说道,“引进了新设备后,它体积小但能瞬间高温处理,不会影响口感。”这种“瞬间高温”的工艺,与传统水烫或蒸煮相比,能最大程度地锁住食材的水分和原有风味,使其解冻后依然能保持接近新鲜的嚼劲和韧性,而非变得软糯。(下转第二版)

以胡萝卜为例,传统工艺处理的胡萝卜,解冻后口感软烂;而用新设备加工的,咬起来有清脆嚼劲,和新鲜的差别很小。“现在客户对品质要求越来越高,把口感做好,这是打开高端市场的关键。”张永滔说,目前日本客户尝过样品后反馈良好。

工艺升级解决了“口感难题”,但要长期扎根日本、欧美等高标准市场,还需一套贯穿“从土壤到成品”的品控体系,这正是荣泽食品能站稳高端市场的另一重底气。

全链品控为农产品

“出海”保驾护航

BRC认证、美国FDA注册、HACCP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这些国际权威认证,是荣泽食品敲开全球市场大门的“金钥匙”。而支撑起这些认证的,是其贯穿“从土壤到成品”的全链条品控体系。

品控从源头开始把关。荣泽食品不仅有自己的农业示范基地,还发展了大量“订单基地”。在种植环节,提前与农户对接,明确品种选择、农药使用等标准,尤其是针对日本市场对农药残留的严格要求,将具体标准提前告知农户,从种植源头控制产品质量。

采收前的检测也是保障产品安全的“硬门槛”。每次采购前,公司都会将土壤、水源以及刚采摘的原料送往专业检测机构,检测是否存在污染物、违禁成分,从根本上避免食品安全问题。

进入生产环节,品控标准更是细致到每一个步骤。产品经过加工后,在包装前还需经历最后一道关键关卡———人工检验。尽管车间已配备金属探测器和X光机,但对于一些微小异物,机器检测仍存在局限,此时人工手动挑选就成为不可或缺的补充。这道看似“传统”的工序,与科技检测手段形成互补,共同筑起食品安全的最可靠防线。

从“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到全链条的品质把控,荣泽食品用10余年探索出了农业产业化的“荣泽模式”,是港城农业从“传统种植”向“科技+出口”转型的生动缩影。更为直观的红利,是带动东海县桃林镇500多户农民增收,实现了企业发展与地方致富、产业升级与乡村振兴的多赢。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