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列表头部广告一条

新闻 新闻> 连网锐评

【新时代有话说】在继承与创新中展现传统文化永久魅力

【连网】 2016年春晚,青年歌手谭维维一首《华阴老腔一身喊》引爆全场,她那充满力量的嗓音搭配老艺术家们独特的唱腔,以及传统乐器与现代乐器的碰撞,让现场爆发出一种难以言语的混搭美,在受到震撼的同时,让国人强烈感受到传统文化创新的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所孕育出来的,这种无与伦比的魅力让我们骄傲的同时,也让外国人为之痴迷。在10月20日央视《新闻联播》中,谭维维谈起学思践悟十九大,深有感慨地说,每次在国际舞台上唱响华阴老腔,都能让她感受到民族音乐穿越历史、穿越国界的力量,能够体会到国家的强大。有一位澳大利亚音乐家跟她说,我不知道你在唱什么,我要去学习,我要向你学习。

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不仅表现在民族音乐,还有很多让我们值得骄傲的东西。在里约奥运会,当菲尔普斯带着一身拔火罐留下的红圈亮相时,让更多的外国人惊奇,进而认识拔火罐这个古老中医疗法的神奇。而当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奖,更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认识中医药这一民族的瑰宝。如今,针灸、推拿等中医传统疗法,已经成为全球体育界运动康复的主要手段。

值得深思的是,一方面,中医、太极、青花瓷、民族音乐等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在国际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甚至“圈粉”无数;另一方面,传统音乐老土、中医无用论等国人贬低、漠视传统文化的现象一段时间甚嚣尘上,以洋为美、以洋为尊的思想冲击、混淆着人民的视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力。

实际上,这是这会发展多元化现实中一种典型的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如果“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把作品在国外获奖作为最高追求,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

对文化不自信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在第七部分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给出了解决的方法路径,并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节中强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前不久,中办、国办下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了更加具体、更有针对性、操作性的实施方案。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当前,有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有越来越多的人正致力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几年,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到《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再到《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民歌大会》,央视发挥主流舆论“领头羊”的作用,用一系列的“大会”,不仅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示的淋漓尽致,还在全社会掀起了一股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唤醒了国人的对优秀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

继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庞大的过程,培养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引导人们逐步理解传统文化精品的意境和美感,还需要在文化普及层面做更多的探索,需要从政府、职能部门、社会各个层级协同配合、共同发力,需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抓起,从娃娃抓起”,特别要在基础教育上下功夫,要从中小学语文教育上抓起,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心灵,从培育孩子们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着手,培育全民族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让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创新,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同时,还要强化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强化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意识,全面加强对各类文化遗产的保护。要在继承创新中让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融入到在工作生活,转化到社会风尚、家庭家风、企业文化的养成上,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更需要广大文化工作者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把当代精神与古典趣味融会贯通,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扎根群众,呼应新时代,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们、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断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的勃兴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我们唯有坚定文化自信,让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深植于我们每个人内心、融入每个人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朵玫瑰才能在世界的“百花园”中越开越鲜艳。(王维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