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列表头部广告一条

新闻 新闻> 观点评论

朋友圈微整形乱象亟待有效监管

【连网】(李菲)日前,《警惕朋友圈“微整形”别成“危整形”》一文,报道了我市一些非法美容机构在未取得相关资质的情况下,利用微信朋友圈和熟人圈子的宣传,销售或者使用不合格美容产品,在未取得美容医疗资质的情况下进行隆鼻、割双眼皮、注射肉毒素等非法行医行为,给顾客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今年以来,朋友圈里日益增多的微整形广告再次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简单的小手术、比正规医院便宜的价格、富有诱惑力的广告,再加上现场直播的小视频,让许多女性消费者动心。

然而,面部微整形是一门精细的学科,关系当事人的身体健康甚至是生命安全。不具美容资质的机构往往无法开具手术单据,消费者想维护自身权益,困难重重,很可能出现人财两空的局面。

笔者在调查中注意到,目前我市各级美容院的触角已经延伸至乡村,赣榆区一个村甚至能有四五家从事美容美体、文身文眉的小美容院。这体现了我市城乡女性居民对于美的迫切追求,同时也为一些所谓的美容工作室积累了大量的原始顾客。一旦这些美容机构推出隆鼻、丰唇、去皱等新业务,通过老顾客的推广和线上线下朋友圈的传播,往往能够迅速吸引消费者。这种情况也折射出当前很多消费者消费观念的偏颇,人们相信朋友推荐,同时又期待花更少的钱达到既快又好的整形效果,无资质的美容机构正是利用了消费者的这种随大流、贪便宜的心理。

微整形成为“危整形”,同时也折射出相关监管的盲区。不具备医疗美容资质的所谓美容机构,服务地点通常较为隐蔽,微信朋友圈或熟人介绍等传播方式往往让监管部门难以察觉,给相关部门的执法工作带来困难。此外,很多微整形项目都在美容院、美甲店甚至理发店等生活类型服务行业店内,既不属于卫生行政管辖范畴,也不受药监部门的制约。只有在发生问题接到举报后,相关部门才能介入进行监管检查。

经济新常态下的微商发展趋势,也对相关部门的法律监管和日常服务管理工作发出了挑战。如何让“互联网+”在安全、规范中得到健康发展,维护消费者的切身利益,谨防朋友圈的微整形成为“危整形”?这就需要人们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谨慎选择正规美容整形医院,不因价格优惠或广告吹嘘而盲目轻信朋友圈里的广告,用理性的消费行为来保护自己。同时,更需要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多措并举,强化“有形”的监管。今年我市卫计委已经开展医疗美容行为专项整治,并在各县区设立有奖举报热线,相信能够很好地遏制朋友圈微整形乱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