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列表头部广告一条

新闻 新闻> 观点评论

港城企业融资难题如何破解?

【连网】( 周莹)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商务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16日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该意见要求金融机构加强对工业企业货币信贷政策支持、加大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对工业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工业企业融资机制创新、促进工业企业兼并重组、支持工业企业加快“走出去”、加强风险防范和协调配合。作为我国破解企业融资难的新政策,如何落地港城,破解港城企业融资难题?

贷款难依旧存在

主持人:大企业,银行排队去服务,而小企业贷款成本高,审批程序多。这就造成了我市企业融资难题。那么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韩江龙:企业融资难真的是个共性的问题。这个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银行不愿意贷款的主要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本身资产少,内部管理情况往往又不佳,抗风险能力弱。一些中小企业在申请贷款时,报表数据的规范性和真实性明显欠缺。而在经营出现问题以后,又通过企业改制、申请破产、转产、注销法人,甚至一逃了之等方式悬空或逃废银行债务。在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难以取得银行信任, 并会损害整个区域的信贷系统,造成一些规范企业难贷款。二是银行的信贷人员不太愿意承担贷款给民营企业的风险。因为中小企业贷款数额不高,但发放程序、经营审查等环节缺一不可,因此他们更加愿意贷款给还款稳定的国有企业、政府和学校、机场等。

卢山: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资本市场,然而目前资本市场在配置上存在较为严重的错位现象。例如,主流的资本市场门槛过高,企业难以进入,也就难以通过直接融资的方式获取资金。此外,还有金融改革滞后、市场化程度不高、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通畅的原因,使得资金难以抵达实体经济。此外,市场投机心理比较重,缺乏足够成熟的投资人。这些都导致企业在资本市场获得资金难度加大。

差别化工业信贷政策待落实

主持人:有些产能过剩的行业连年陷入借新钱还旧债的财务困局,还仍然能持续经营,有些战略新兴产业的中小企业却因为规模不够,很难获得贷款。这种尴尬让很多中小科技企业感叹,自己“出身贫寒”,银行瞧不上。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如何让有限的资金精准扶持有未来发展前景的产业呢?

卢山:长期以来,地方政府为了鼓励银行放贷,常常采取设立风险资金池的方式,借助财政资金让银行“放心”放款。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这种用纳税人的钱补贴少数企业的方式已经过时,政府必须退出直接融资的市场。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推出有差别的信贷支持政策,既符合银行市场化运作规律,又让一些需要资金的科技型小企业精准获得资金。关键是在具体操作中,政府要为银行提供真实可靠的产业信息和企业信息,降低银行的信贷危机。

韩江龙:其实,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业务在发展导向、定价规则、风险偏好、核销机制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别。强行要求所有银行都整齐划一、一视同仁地从事大中小企业业务,并满足各种监管指标,也是不现实的。因此,我建议连云港应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本地的金融机构为大企业和中小企业设立不同的贷款审批流程,让每一笔珍贵的“贷款”放到合适的地方。

国外企业通常借助信用进行贷款。这种信用包括个人信用、收入情况、税收情况、贷款情况、信用卡情况、违章情况、偷漏税情况等。在贷款的时候,银行可以根据征信系统,对贷款人的资格进行查询。连云港也可以建立这样的系统,通过对全市企业信用信息的联网,为全市企业编织一个信用大网,为银行向中小企业放贷设立信用贷款凭证。

融资成本还需降低

主持人:中小企业不仅获得贷款难,而且融资成本高。一位企业人士跟笔者抱怨:“我们向银行贷款,银行认为我们企业小,有形抵押物不足,因此要求首先要存入一笔存款,然后将这笔存款转换成承兑汇票,再付贴现费用将它赎回后,才能临时借款。这样就无形增加了企业开支。在成本就是生命的今天,这样的贷款即使拿到,也有点不舒服。”企业融资成本高的问题如何破解呢?

卢山:中小企业只要能够保持持续健康发展,银行就应该支持其发展。因为中小企业发展状态好,一般有两种方向:一是逐渐成长壮大为更大型的企业,显著提高风险抵御和盈利能力;二是经营规模上没有明显阶跃,而凭借独特的专业水平、技能等走“专精特新”道路或者与大企业协作配套发展,在某一细分领域或地区形成一定领先优势,顶尖者成为“隐形巨人”。这两种客户都是银行需要的。因此,银行不能因为企业小,就“嫌贫爱富”,不愿意给中小企业贷款。与其推开未来的大客户,不如银行提升自己对于产业的把握力。在建立不动产等资产评估体系的同时,通过建立专业的团队,专业评估科技中小企业科技资产,为企业贷款广开方便之门。

孙阿丽: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出现主要是因为国内外市场萎缩、消费量下降、企业盈利空间收窄等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最需要的就是提高其盈利能力,活下去。资本市场虽然是不错的选择,但是资本市场大多数青睐“短平快”的项目,对于实体经济兴趣不是很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工业企业最喜欢的是长期贷款。银行在这个方面有优势,关键是政府如何让银行愿意贷款给实体经济。这需要创新的做法,例如,可以鼓励企业发行企业债的方式,让企业资金需求变为债务金融,让更多的人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支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