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列表头部广告一条

资讯 资讯> 读书美文

恩师话说“畏己知”

【连网】(刘安仁) (一)

古语说:“畏者福,妄者祸”。

人之畏,并非胆小怕事,而是清醒之畏、理智之畏。无私无畏者无畏,是为正堂;无知无畏者无畏,是为懵懂;无法无天者无畏,是为无德无耻。

人生路上,不忘“畏”字,势必“畏”出个高尚品德,“畏”出个辉煌业绩。清代咸宁知县叶存仁为官清正,甘于清贫,在任三十年,两袖清风。离任之际,直到明月高悬之时,僚属们才驾着一叶小舟,前来送行,为避人耳目,带上礼物。见此情景,叶存仁即席赋诗一首:“月白风清半夜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随即把属下送的礼全部退回。

是的,好一个“不畏人知畏己知”!

(二)

恩师曾言之凿凿:“畏己知”,关乎到“舍”与“得”的抉择。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因不舍而不得;舍得舍得,先舍后得,舍在前,得在后。舍与得是对等的,是一物的两面。这种得,更多的是精神的丰润,境界的升华。不是吗,司马迁舍弃的是男人的尊严,得到了《史记》千古流传;陶渊明舍弃“为五斗米折腰”,得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红岩的英烈们舍弃生命,得到了与青山同在……这些都是大“舍”大“得”,常人难以企及。

是的,取舍由时,行藏随我,袖手何妨闲处看,乐乎天命复奚疑。

(三)

恩师曾谆谆教诲:“畏己知”,涉及到“入套”与“脱套”的认知。

人,要入套,还要脱套。不入套,便不入门;不脱套,成傀儡,无长进。盖因无套,缺了章法,便要乱套;成了老套,便要淘汰。至于精神产品有了套,便出“八股”,出“样板”,便僵死,无灵性。君可见,社会上、生活中是有很多形形色色套子的。这些套子有人为的、世俗的、精神的,物质的,亦有人设的、自己结的。可谓:识不破,看不透,进套容易脱套难。这人,一旦被套,不是身心疲惫左右为难,就是神魂颠倒忘乎所以;不是贱了骨头失了人格,就是毁了事业断了前程。譬之,契诃夫小说《套中人》便整日钻在套子里,战战兢兢,郁郁而死。

是的,呜呼哀哉,“因何天外多风景,原却世间少识家”!

(四)

恩师曾一语中的:“畏己知”,亦让人联想到“大道理”与“小道理”的辩证。

孟子的义理,即大道理、大原则。用现今的话说是不能用原则做交易的,且小道理必须服从大道理。这义行天下,不畏权与利。

人,只有明白大道理,才能写好讲小道理的文章。不明白大道理,就不可能明白小道理。只有明白大道理,才能讲好小道理。所谓“大道理”指涉及世界观、方法论、价值体系等方面根本的、核心的立场、观念、态度之类;而“小道理”主要指对一人、一事、一物的具体看法。这“大道理”了然于心,那讲起“小道理”来,自然就举重若轻、游刃有余了。

是的,忘了是谁说过一句哲理话:让那些显示自身者,以自己显示自己的方式在自身中被观看。

(五)

恩师曾语重心长:“畏己知”,还让人正视“偏”与“倾”的“不须归”。

斜,就是偏,确乎偏爱一种事业,却能偏出个名堂来;斜,也是倾,确乎倾夺一门“功课”,却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斜,还是怪,非离奇虚妄、荒谬怪异之怪。可说,社会既需要大量的“常人”,也需要极少的“怪人”。古人有诗云,“斜风细雨不须归”。只要是为了造福社会、造福人类的偏斜之举、倾斜之为,大可不必见怪思迁,改弦更张,当以“不须归”的韧劲走下去。

是的,功夫不负有心人,英名从来立于劳。

(六)

心服曰畏。后生可畏,畏而爱之。

青春正好、风头正健、盛景正值的年轻人,不畏浮云遮望眼,须知:真相总是带刺的。而我们每个人面对的真相就是,并非圣人的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自身的不完满,内心深处大弱点,看清别人总比看清自己容易等等“盲点”,也正是我们的局限性,不要忘记别人生气时说的话,因为那往往才是真相;不要记恨这说话的人,因为他在用另一种方式让你看清自己。

是的,做人要懂得“所惧”,端正“所往”,“不自重者自辱,不自畏者招祸”,“畏法度者快活”!让“所惧”与“所往”能在人生中相辅相成。一个人站在什么地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正在向往着什么方向前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