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萍 魏吉珂 李威娜 毛广洋)近日,双龙井《镜花绮梦》、桃花涧“天书奇境”VR体验馆成功入选省级文旅科技融合创新项目,这也是全市仅有的两个入选项目。这份成绩的背后,是海州区依托1300多年建城史的深厚底蕴,以景区差异化定位为根基,深挖西游、镜花缘等特色文化IP,借助科技应用与演艺创新手段,走出了一条从“过境地”到“目的地”的转型之路。
过去,海州区曾处于“游客路过不停留”的尴尬局面,面对实际,该区锚定“两核一轴一带四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给每个景区量身定制发展方向,推动差异竞争,将整个区域打造成一座无边界的“大景区”。如今,海州区成功创成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老新浦风情街区获评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十四五”以来新增4家国家A级旅游景区,数量稳居全市首位。
全域旅游的蓝图落地,关键在于让每个片区都有自己的“特色标签”。环锦屏山片区紧紧抓住孔子IP,推进孔望向学研学基地建设;桃花涧深挖神秘的天书文化,打造20余处景观节点,将山水观光、文化体验、户外研学串联成线;园博园聚焦家喻户晓的西游文化,升级打造女儿国沉浸式主题街区和萌宠乐园;海州古城则通过保护性修缮,以谢家洋房、钟鼓楼等历史建筑为窗口,重现古海州的烟火旧貌。各景区既各美其美,又协同联动,再以“来海州”统一品牌为纽带,推出“过大年”“放飞心情”等7大系列近150项活动,凝聚起全域旅游的强大合力。
如果说差异化布局是骨架,那文化IP的深度开发就是讲好当地的旅游故事。西游文化与镜花缘文化作为我市独具辨识度的旅游标识,变成了游客可触可感的文旅产品。西游书场开演以来,累计演出近百场,吸引超15万人次游客;园博园女儿国街区将角色扮演与剧情互动融合,单日最高接待游客超8000人;双龙井以镜花缘文化为蓝本打造的《镜花绮梦》光影实景剧,创新“戏园、茶园、游园”融合模式,让传统文化有了新表达。
有了文化内核,科技则为其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海州主动牵手环球墨菲、完美世界等头部企业,借助悟空智算的技术优势,推动文旅产业与AI、游戏等领域跨界融合。桃花涧的“天书奇境”VR体验馆,用高精度数字扫描技术让千年岩画“活”了起来;《迷雾审判》真人互动影游上线STEAM平台后,营收近百万元;园博园建成全市首个360度元宇宙玻璃剧场,西游主题故事片《东游记》让游客“穿越”到神话世界;朐阳门光影秀通过裸眼3D、全息投影技术重现海州千年历史,春节期间吸引近15万人驻足观看。
从“看风景”到“玩风景”,演艺活动成为海州文旅体验升级的关键一环。当地精心构建“一街一剧、一景一秀”的演艺格局,民主路推出《民国风华》《无价之宝》等民国主题剧本游;谢家洋房里上演的《海州往事之谢家大院》,让游客在实景中触摸历史;塔塔农场的原创IP儿童剧《消失的金种子》、月牙岛的“跟着哪吒去畅游”活动,成为亲子游的热门选择。“五一”“国庆”等重要节点,《真假美猴王》3D舞台剧、花神巡游等演出轮番上演,园博园国庆期间的西游主题烟花秀搭配无人机表演,更成了全市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点”。
文旅热度如何转化为持续的消费动力?海州区给出的答案是多领域融合发展,不断拉长消费链条,让“目的地”的吸引力更持久。海州出台文体旅消费激励措施,仅“五一”期间就发放120万元文旅商消费券,争取芒果TV来连拍摄综艺节目《假期中的她们》,全网曝光量超2亿次,与芒果TV合作的《无尽之海》微短剧播放量近千万,直接带动当地文旅地标搜索量上涨300%。“文旅+体育”“文旅+农业”等业态也同步发力,刘志洲山体育公园、塔塔农场等场所,成为市民和游客新的消费热点。
如今的海州,文旅带来的热度早已渗透到街头巷尾。关庙巷的藕粉店、炒面摊等街边小店客流爆棚,部分摊位单日营收最高达2万元。“我们将持续打造个性化文旅产品,让游客记住海州的文化、风情和烟火气。”海州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负责人表示。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