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谨以此篇献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可歌可泣的青口十八勇士

中国美协会员、中国水墨画学会理事王其志 水墨画《青口十八勇士》


(通讯员 王振 浩学 延安 葛华)值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苏北革命老区赣榆区“海州湾读书会”开展为期一周的《十八勇士》研读座谈会,对民国37年3月初版的军旅作家白刃著作、梁坤生插图的中篇战地纪实《十八勇士》进行研读座谈和实地巡访,以此铭记历史、缅怀英烈、弘扬抗战精神。


当开幕式上电子屏幕再现“青口十八勇士”荣誉战旗方队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的动人画面时,着实让《十八勇士》纪念地的青口镇全体书友们为之振奋、热血沸腾。


因为,青口人民不会忘记:2015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10个徒步方队高擎抗战时期的部队番号旗和荣誉战旗,迈着整齐坚定的步伐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地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在万众瞩目的第一方阵中有一面“青口十八勇士”(左三)荣誉战旗格外引人注目。


青口人民更不会忘记:1941年3月25日夜,八路军115师教导2旅和山东纵队2旅联合发起的“青口战役”打响,袁飞友、赵本源、孟兆阁、孙玉坤、李会元、马培真、孙鸿泰、何北生、张绣格等十八勇士血战火叉巷的壮举,让滨海战区首战告捷的“青口战役”永载史册。


“青口十八勇士”这支英雄群体的光辉形象已深深地烙印在青口人民的心中!


进军滨海  决战青口


赣榆,位于苏鲁交界处,当时隶属山东抗日根据地滨海区,是敌后抗战的前沿阵地。青口,历来是赣榆的经济文化中心,是苏北、鲁南重要的出海口和商品集散地,为商贾云集之重镇,解放前定居人口即达5万之众。


1939年2月,日军侵占了青口,并强制推行“治安强化运动”,青口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日军宪兵队、伪保安总队和伪县政府都设立在青口,利用沿海港口交通优势,兴建军火库、粮栈,囤积大量军需物资,并在青口原有的圩墙上大兴土木,修建碉堡炮楼,森严戒备。青口成为日伪统治赣榆的军事中心和拱卫新(浦)海(州)连(云港)卫星城。


日军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后,将赣榆2000余伪军编成10个“剿共支队”,分别驻守在青口周围的城里、海头、兴庄、下口、大沟南等10个据点内,准备“蚕食”、“扫荡”我滨海抗日根据地。


为粉碎敌人的封锁圈,八路军115师教导2旅和山东纵队2旅决定联合发起“青口战役”,由教导2旅旅长曾国华、政委符竹庭和山东纵队2旅旅长孙继先、政委江华组成前线指挥部。


1941年2月,参战部队秘密集结于青口西侧的城头、徐山、班庄和东海县朱范村一带。战役发起前,教导2旅统战科通过进步士绅郑亦桥先生搞到青口城内主要街道和军事布防图。我军前线指挥部决定以三倍于敌的优势兵力,采用突袭战术,乘敌不备,发动攻击,先消灭青口外围之敌,再攻占青口城,夺取敌人军火、粮食等军需物资,继而乘势进逼海州、东海,控制陇海路北地区,贯通支援华中新四军的南下通道。


我参战部队兵分三路:一路迅速端掉青口周围日伪军各据点,为攻打青口扫清障碍;一路攻占青口,夺取军用物资;一路埋伏在青口与新浦之间,伺机阻击敌人增援部队。


1941年3月19日晚,教导2旅6团一部对海头伪据点率先发起攻击,拉开了青口战役的序幕。我军充分发挥夜战、近战的特长和熟悉地形等优势,连克海头、兴庄、下口、大沟南、李城子等据点,扫清周边障碍,孤立鬼子据点青口。


3月25日晚10时,各路纵队同时出击,对青口发起总攻。担任主攻的教导2旅6团1营指战员冒着敌人的猛烈火力,用手榴弹、炸药包等短兵相接奋勇杀敌,强行攻城。工兵根据前线指挥部战前制订的攻城计划,发挥土工作业的长处,将青口小东门土圩子炸开一个缺口,我军突击队一鼓作气攻入城内并迅速向两翼展开,与敌人展开游击巷战,掩护主力部队乘势攻入伪保安总队和日本宪兵队,迅速攻占敌军火库和粮栈,大批军用物资和数万斤粮食被我军缴获。


此次“青口战役”我军共歼俘日伪军1600余人,炸毁敌军车2辆,缴获日军炮3门、各类枪支千余、粮食5万余斤和子弹、药品、被服等大量军需物资。


继而,我军乘胜出击,向赣榆南部海州、东海一带进军,抢先控制陇海路以北地区,扩大抗日根据地,建立南下华中支援新四军的陆上交通线,并占领了柘汪、海头等港口,贯通南连盐阜、北接胶东的海上交通线,从而使山东、华中两大敌后抗日战场互为犄角,相互配合,开创了抗战形势新局面,出色完成党中央的战略部署。


十八勇士  气壮山河


青口战役胜利后,“十八勇士”唯一幸存者孟兆阁向战友们讲述了激战火叉巷的经历。


1941年3月26日黎明前,我军在圆满完成战役计划后撤出青口。6团1营1连7班长袁飞友带领战友掩护主力撤退时,被从新浦赶来增援的日军包围,两次突围都没有成功,最后退进火叉巷里固守。这时,巷子的另一端也传来阵阵枪声,原来是一排长赵本源带领的2班战友也因故未能及时撤出被围逼至巷内。于是,18名勇士合力抗敌,拖住援敌主力,掩护部队转移。


战斗从清晨持续到傍晚,血战了一天,9名勇士先后牺牲,其余也都挂了彩。身负重伤的一排长赵本源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告诫战友们:节约子弹,机智抗敌,寻机逃生;若落入敌手决不背叛,坚守气节,生为豪杰,死为鬼雄。


夜幕渐渐降临,个个身负重伤的勇士们陷入弹尽援绝的境地,突围是不可能了。但勇士们已击毙50多名日伪军,胜利地完成掩护大部队转移的光荣任务。狡猾的敌人唯恐勇士们乘黑夜突围,便纠集余敌再次进攻火叉巷,枪声越来越激烈,七班长袁飞友命令战友们上刺刀准备与敌人做最后的拼搏。这时,一位老大娘从后院悄悄走来,小声招呼他们分头藏起来,并用灶房的柴火把枪支盖好。


寂静了许久,日伪军见没人抵抗就搜进院子,见八路军已没了踪影,狡猾的日本鬼子命令伪军烧房子。为了不连累百姓,被掩藏的勇士们都不约而同地勇敢走出来。


在青口伪警察局,残暴的日军把勇士们用铁丝捆在柱子上严刑拷打,并放狼狗撕咬。血肉模糊、遍体鳞伤的勇士们在恶魔般的敌人面前,个个横眉冷对,视死如归。


数日后,落入魔掌的袁飞友、孟兆阁、孙玉昆、李会元、马培真、孙鸿泰、何北生、张秀格8名勇士又被押送到新浦日军宪兵队,凶残的日本宪兵将烧红的烙铁烙在他们的身上、手上、脸上,还把冒着火焰的煤渣强塞进勇士们的嘴里……


黔驴技穷的日本宪兵最后只好把奄奄一息的8名勇士用铁丝分别捆绑在院内的两根铁柱上,准备第二天用火烧死。


夜深了,捆绑在柱子上的勇士们被寒风吹醒。身材瘦小的孟兆阁双手一直在动,他强忍双臂血肉模糊的剧痛用力挣脱捆绑在身上的铁丝。然后又拼尽力气将捆绑在一起的袁飞友、李会元、孙玉昆的铁丝拧开。正当他们准备解救捆绑在另一根柱子上的战友时,远处传来鬼子巡逻兵的脚步声。“甭管我们,你们快跑!否则一个都走不了!”


在战友们的再三催促下,袁飞友、孟兆阁等四人终于逃了出来。但因伤势太重,在淌过浦北临洪河时只有孟兆阁一人游过对岸。


身单力孤的孟兆阁挥泪上岸后昼伏夜行、风餐露宿,艰难跋涉,终于找到了队伍,他是“青口十八勇士”唯一幸存者和见证人。


缅怀英烈   不忘初心


为弘扬“青口十八勇士”精神,鼓舞军民斗志,打败侵略者,解放全中国。1945年11月28日,滨海区党委宣传部曾颁发通知,号召广大军民学习《十八勇士》 。


于是,军旅作家白刃著作《十八勇士》的小册子便成为红极一时的战地读本和哺育万千革命英雄的精神食粮。


据“青口十八勇士”纪念馆史料记载,在“青口战役”中,家住火叉巷附近的一位名叫汪素珍的大嫂,冒着生命危险,掩护了一位身负重伤的八路军小战士脱险,后来她与丈夫将伤愈的小战士送到部队时,受到部队首长的表扬,被誉为“青口红嫂”;


另有青口河南村农民仲兆德在“青口战役”中,冒着生命危险只身奋力将四具八路军战士的遗体从战场上背走,悄悄掩埋在村头墓地里,他的义举直到抗战胜利后才被世人所知晓;


青口镇热血青年王家驹,在“青口战役”的当天就找到六团首长要求参军,并主动留下来开展地下工作,他冒着生命危险四处奔走,积极动员有志青年参加八路军,先后向部队输送30多名有理想、有抱负的革命青年;


“青口战役”胜利后,八路军山东军区将“十八勇士”所在的115师教导2旅6团1连命名为“青口十八勇士连”,并授予荣誉战旗。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信仰的政党不能没有先锋,一个有热血的军队不能没有战神,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楷模。为缅怀先烈、鼓舞斗志,八路军115师和山东军区在表彰学习“青口十八勇士”英雄事迹的同时,责成教导2旅择地为 “十八勇士”和青口战役、沙河战役、大吴山战役和小沙东海战等牺牲的革命烈士建立纪念塔,教导2旅政委符竹庭带领工程技术人员选定赣榆西部苏鲁交界处的“马鞍山”修建抗日烈士纪念塔和抗日山烈士陵园。

自1941年7月7日起,八路军115师教导2旅指战员和滨海区抗日军民一手拿枪,一手拿镐,一边战斗,一边为死难烈士建碑立碣,兴建陵园。历时四年,先后建成抗日烈士纪念塔、纪念堂、纪念碑、纪念亭、纪念馆等20多处大中型纪念建筑物,主题景观依山而建,上下共分8个坡段,363级台阶,雄伟壮观,气势磅礴。陵园内先后建有1638座抗日烈士墓,安葬1800多位抗日烈士的忠骨,铭刻着3576位抗日烈士的英名。到1944年7月7日,全国第一座庄严肃穆、规模宏大的抗日烈士陵园基本建成,“马鞍山”因此而更名为“抗日山”,其建园时间之早,规模之大,条件之艰苦,影响之深远堪称全国之最。在这座全国唯一以“抗日”命名的山脉上高高矗立的“抗日烈士纪念塔”顶端,用生铁铸成的一尊八路军战士雕像就是“青口十八勇士”唯一幸存者孟兆阁的原型。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一切为中华民族、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作出贡献的英雄和先烈们都是我们的榜样和楷模。新中国成立后,抗日山烈士陵园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先后创建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青少年爱国教育基地”、“全国爱国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首批国防教育基地”。现在,陵园占地面积由原来的360余亩扩建到2000余亩,成为国家4A级红色旅游胜地。2014年9月1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国家民政部公布“抗日山烈士陵园”为全国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当年“十八勇士”浴血奋战英勇献身的青口“火叉巷”被命名为“赣榆县新民主主义时期革命遗址”“赣榆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口十八勇士”已经成为青口人民和赣榆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心中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

2015年9月3日,当“青口十八勇士”荣誉战旗由受阅方队官兵高高擎起,昂首阔步通过天安门广场的时刻,天安门广场沸腾了,青口沸腾了,赣榆沸腾了,祖国大地沸腾了!这是人民军队的光荣与骄傲!也是全国人民的光荣与骄傲!更是赣榆人民和青口人民的光荣与骄傲!勤劳、睿智的赣榆人民紧紧抓住这一历史契机,在当年“十八勇士”浴血奋战的“火叉巷”口建起了“青口十八勇士纪念馆”,并与“青口十八勇士连”所在部队搞好军民融合共建,军地共同打造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此提升军威、国威,激励年轻一代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发奋图强、励志报国。这就是本次开展《十八勇士》研读座谈会的初衷。


书友们坚信:“青口十八勇士连”是一支威武之师!


“青口十八勇士”精神将代代相传!


“青口十八勇士”的英名将流芳千古!


 威哉!青口十八勇士连


  壮哉!青口十八勇士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徐蕾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