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卢同根:湮没在记忆中的大浦

【连网】“浦”是水边或是水流入海的地方。在我们周边地区带有“浦”字的地名不算少。比较有名的当数板浦、新浦、大浦。毋庸置疑,这些地方曾经都与漕运有关 。

板浦是古镇,隋末唐初建镇时定名为“板浦”,实际历史已愈1000多年。当年板浦是淮盐的主产地和主销区。盐税是大税,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它。板浦不仅产盐,而且人们为了生存,自然商贾云集,便成了古镇。现在的台北盐场历史上就叫板浦盐场,那是因为海水渐退,滩涂渐生而逐步形成的。

无论是当年的板浦场还是演变成后来的台北场都是产区,以生产色白粒大风干的淮盐著称。盐产出来必须要卖出去呀,起初板浦也可以漕运原盐,但随着沧海桑田的变迁,河道渐渐淤塞,孔望山以北有个地方,东边有龙尾河,西边有西盐河,南边有前河,北边有后河,这个叫后河口的地方便成为集运原盐的首选地,原盐都是通过西盐河运往扬州等地的。因先有板浦,后河口集运原盐在后,这个地方相对于板浦就叫做“新浦”了。

大浦则是在新浦河道淤积的情况下才开始兴建的,曾经也为淮盐销售作出过贡献。但有一个问题人们不得不问,为什么先有板浦,再有新浦,后有大浦,而板浦现在依然是古镇,新浦依然是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而大浦却没了一点踪迹,湮没在人们的记忆之中?那就让我们慢慢了解稍纵即逝的大浦街吧。

明代后期,大浦还是汪洋一片。据说,当时担任云台山海防守卫的兵营,为抗御倭寇的侵扰,还在大浦方位的海域停泊战船三艘,随时巡逻海疆,保卫领土。

清乾隆十五年,也就是1750年,海潮后退,始有先民在这里建滩晒盐,这部分人大都是因为板浦滩废搬迁来此地谋生的。清光绪三十一年,即1905年,大浦以“胶海州分关”的名义自行开放。1921年2月,大浦港正式设埠,成为鸦片战争之后到1936年以来全国32个“自开商埠”之一。大浦港的兴建,大大促进了淮北原盐的运输与销售。

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1926年陇海铁路铺设到大浦,建立了大浦火车站,为运盐专用线,徐州至大浦铁路长198公里。是年,板浦场场署由灌云县太平埝迁至大浦。板浦垣商集资建成大浦盐坨。盐船由太平驳盐河、张跳开支河直达大浦火车站。

大浦坨在淮北盐运史上曾产生过重大作用。它位于临洪河的出海口处,东临中正、板浦两盐场,西与临洪盐场隔河相望。陆路与灌云、沭阳等苏北诸县相通。水路沿临洪河往南,可经直达青伊湖。北接黄海,通达青岛、上海等沿海港口。大浦专用线铺就后,淮盐在此装上火车可直接运往全国主要销区。

据史料记载,大浦坨1926年外销淮盐达22万吨,比1921至1925年平均年销量超出6.68万吨。随着大浦坨的兴起,从事盐业运销的各公司纷至沓来,自新公司、公益公司先行建坨。接着,福泰公司、聚安公司、大陆公司和聚新公司建成码头九座。其中,聚新公司除营运淮盐外兼营粮食和土特产。1932年,著名实业家、化学工业的先驱范旭东看中了大浦这块风水宝地,在这里兴建“久大”分公司,除生产精盐外,还加工“牙盐”以供人们洁齿之用。

由于大浦坨的扩大,大浦人口急骤增加。固定居民达到4000户之多。街上有菜馆20家,商行及布庄18家,还有9家旅社。可谓“四方商贾云集,徽调楚腔杂陈”。那个时期,大浦坨曾是个繁荣之地,盐官、夫役、脚力、商贩,吆喝喧哗,满眼都是忙碌的人群。每到夜晚,街市灯火辉煌,人声鼎沸。平日里,轮船、火车进进出出,汽笛声不绝于耳。据说码头工人扛包时撤下的脚盐,也成为一些贫民的生计来源。

大浦的萧条衰落是从民国二十三年即1934年开始的。1927年,临洪河逐渐淤积,1930年发生了日本“白鹤丸”轮在临洪口搁浅沉没事件。1933年,淮北盐务局为了垄断盐业运销以兴起中的猴嘴盐坨取代了大浦盐坨。大浦街和大浦坨也就稍纵即逝了,只能湮没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作者:

卢同根 研究员。连云港市杂文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连云港市王尽美研究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中华文学作家协会会员、连云港市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杂文学会会员。《散文选刊》《中华文学》签约作家。有500多篇杂文、散文、故事在《散文选刊》《海外文摘》《经典杂文》《故事会》《扬子晚报》《杂文报》《诗词》及地市级报刊发表,有25万字杂文集《思林悟语》和30万字纪实文集《大写的淮盐人》(合著)出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