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 “拼得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5月17日下午,一个由20多人组成的特殊团队来到我市革命纪念馆,“寻找新四军三师的足迹”。
他们都是新四军三师的后人,其中有三师第八旅政治委员、中将李雪三的儿子李永平、三师第八旅旅长田守尧的侄孙田承勇、三师第十旅兼淮海军区参谋长张克辛的儿子张矛等。其中,最具传奇色彩的,要数开国大将黄克诚的女儿黄楠了。
想当年,赫赫有名的黄克诚带领新四军三师驰骋在淮海抗日根据地上,张爱萍、洪学智、刘震、金明、李一氓、张彦、杨纯等革命前辈也跟随他在淮海区,击杀日寇,用气吞山河的气魄,谱写了壮丽诗篇。
【溯源篇】
“我军将来出路实在中原,此时不争,将来更难了。故提议调八路军三四四旅至陇海、淮海之间,协助彭雪枫创立根据地并策应胡服(刘少奇),将来再调一部深入苏北,使八路军、新四军打成一片。”1940年3月16日,毛泽东致电彭德怀,说出以上重大战略,由此拉开了淮海军区抗战风云的大幕。
而时任中原局书记的刘少奇也曾于1940年6月6日向中央报告:“我在皖东北之部队,系统指挥不统一,内部外部情况均复杂,请中央及朱、彭令黄克诚同志速来苏皖地区统一指挥,任军区司令。如能多带兵力来为更好,否则不能完成任务。”
毛泽东一纸电告之后
这两份电告背后有着怎样的脉络?
市党史工办编研处处长王滨,对毛泽东这份电告做了阐释。
“为对付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共阴谋,党中央要山西前线总部编一支队伍,准备南下豫皖苏,增援新四军;同时要皖南新四军叶挺、项英、陈毅主力部队撤离皖南,过江北上,双方配合一起,把陇海路以南,津浦路以东,长江以北,大海以西这一块地区控制下来,建立一个新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为了直观展现淮海区与港城的关系,易于读者接受,王滨简单做个背景介绍:围绕苏北地区,抗战期间,我市所属的根据地格局,可简单以陇海铁路为界划分,以北为滨海军区,所辖除鲁南部分区域外,还包括赣榆、东海等区域,是八路军115师活动范围;以南则为淮海军区,所辖除盐城、淮安地区外,还包括灌云、灌南、东海部分区域,是新四军第三师活动范围,而师长兼政委,就是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的黄克诚。
话题回到“一纸电告之后”。
军令如山。“1940年7月,黄克诚率部抵达皖东北,经华中局书记刘少奇提议、中央批准,黄克诚的部队改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下分三个支队:彭明治为第一支队;田守尧为第二支队;张爱萍、韦国清为第三支队。”王滨细致地介绍道。
刘少奇与黄克诚谈话后,了解了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具体方针和意图。之后,他就回到皖东北半城,随即派一支队和金明一起,作为先头部队,去开辟淮海、盐阜区。三支队的三个团也陆续开进淮海区。“而那时,杨纯、李风、唐棣华三位女同志也已先期抵达淮海区,成立了地委。”王滨说。
1940年9月18日,中共苏皖区党委在沭阳县钱集张圩召开绅士座谈会和各界代表会,通过了成立淮海区专员公署的决定,推选吴法宪为专员(后由金明代职)。此时,淮海区专署辖涟水、淮阴、沭阳、东海、灌云、宿迁、涟灌阜等9个县级行政单位,计33个区。
八路军第五纵队挺进淮海
“抗战初期,我父亲曾任八路军115师344旅政委和第二纵队政委。”笔者有幸与黄克诚的大女儿黄楠坐下来细谈。她说,那时候的父亲,年仅35岁,戴着一副深度近视眼镜,身材瘦弱,面庞清癯,显得敦厚、儒雅而持重,令人感到可亲可敬。
1940年8月,在一支队、三支队先后抵达淮海区后,黄克诚和纵直机关和二支队,在皖东北前后停留了几个月,直到10月,一起开进淮海区。“在此之前,得知八路军迅速挺进淮海区,日军惊慌失措,新浦、大伊山、响水口的日军700余人,于9月8日至17日,两次进犯高沟、杨口地区。以达到打乱八路军东进的步伐。”
灌云县党史办研究专家王朝阳手中翻阅着相关资料,侃侃而谈介绍道:“第一支队在与日军激战中,毙伤日军100多人,日军司令松本被当场击毙,迫使其退出了新安镇、涟水城。之后,第一支队又攻克了灌云县杜大洋据点(今灌南县境),毙日、伪军10余人,俘虏百余人。”他说,这算是给了日军一个下马威。
9月中旬,黄克诚率领第五纵队司令部及第二支队(支队长田守尧、政委吴信泉)第687团进入淮海区。第三支队张爱萍、政委韦国清指挥部队对宿迁国民党顽固势力发起进攻,以策应八路军第五纵队挺进淮海区。“我们连夜东进,时间大概在10月初,过盐河,沿河南下,日夜兼程急行军。”黄克诚在回忆录里写道。
而值得一提的是,在这过程中,黄克诚还按中央指示,应陈毅请求,出兵南进,策应其与国民党韩德勤部的黄桥战役。“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斗。经过一夜激战,韩德勤部第八十九军军部被彻底歼灭,第八十九军军长李守维落水而死,第三四九旅也大部被歼,韩德勤率千余人向兴化逃窜。”黄楠回忆父亲的战斗经历,如数家珍。
在第五纵队从淮海东进南下和急转开辟盐阜地区,沿途也碰到小股的伪顽匪,但都以压倒性优势,顺利荡平。最终,黄克诚八路军部与苏北新四军陈毅部在盐城刘庄、白驹胜利会师,这是黄克诚与陈毅自井冈山分别8载之后,再次会面。怀着激动之情,陈毅还欣然题诗一首:十年征战几人回,又见同侪并马归。江淮河汉今谁属,红旗十月满天飞。
【战斗篇】
在抗日战争的关键时期,淮海区各级党的组织带领全区民众与侵华日军、伪军及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激烈斗争,缔造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开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崭新局面。刘老庄战斗、高杨战役、两淮战役、陈家港战斗、大伊山战斗等,都在淮海抗日根据地产生深远影响。
“瓮中捉得鬼子兵”
新生的淮海抗日根据地,使日军如鲠在喉。于是,1940年秋天建立起,日伪的“扫荡”攻势、国民党反动派的袭扰,就一波接着一波,均被我军粉碎。“而此时,在黄桥战役中吃了败仗的韩德勤也不甘心,叫嚣要复仇;而其部下王光复、徐继泰不断向淮海区骚扰挑衅,加之匪患猖獗,对新生的淮海区造成了严重威胁。”
王朝阳说,淮海区带领全区人民紧张地投入到根据地建设的斗争之中。值得一提的是,1940年,八路军115师第五旅在旅长梁兴初的率领下,也自山东驰援,到达淮海区,给当地军民的抗战以极大帮助。
而新的转折发生在皖南事变后。
新四军遭到重创后,军部在盐城重建,陈毅任代理军长,刘少奇任政委,黄克诚所率的第五纵队奉命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黄克诚任师长兼政委,所辖123支队改为七八九旅。活动于淮海、皖东北,配合三师作战。而9旅主要活动于淮海区。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加紧推行“以战养战”、“以华制华”的政策。1942年1月,伪国民政府决定在徐州设立苏淮特别行政区,将苏北和皖北的20余县划归其管辖,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企图从军事和政治的联合进攻上,摧毁我淮海根据地。“经过两次大的交通破坏战,和不计其数的军事斗争,我们一次次化险为夷。”王朝阳说。
而自根据地壮大后,军事上,也渐渐由防御转为反攻———1943年4月,4个支队主力以六塘河两岸和沭淮公路为重点,对日伪开展以保卫麦收为中心的夏季攻势,取得了辉煌战绩,稳定了灌云和东海地区的形势。与此同时,陈家港战斗也轰轰烈烈打响。
值得一提的是,在“寻找新四军三师的足迹”的活动中,曾参加过陈家港战斗的李雪三的儿子李永平也来了,在相关的单元展厅里,他望着一幅警卫连战士的合照出了神。“我父亲跟张爱萍学过摄影,这幅照片就是他拍的。”李雪三深情地说。“照片上这些警卫连战士后来大多战死了。”
李永平说,“陈家港是苏北的重要港口之一,当年还属于灌云县,是淮盐重要集散地之一。”李永平说,这次战役是张爱萍将军指挥的,经过激战,最终夺回淮盐。事后,张爱萍还作词一首:“乌云掩疏星,狂涛怒号鬼神惊。滨海林立敌碉堡,阴森。渴望亲人新四军。远程急行军,瓮中捉得鬼子兵。红旗风展陈家港,威凛。食盐千垛分人民。”
滨海大队的“东灌沭传奇”
苏北地区长期流传着“捉不完的虱子,剿不完的匪”,而根据地的军民也难免受到土匪侵袭,甚至为此牺牲。1939年。出生于灌云县汤沟镇、时任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游击支队第三团团长的汤曙红,正是被当地的土匪头子、“杀人魔王”周法乾以突然袭击的手段,残忍杀害,年仅24岁。
汤曙红被杀害后,三团被迫西撤。为了给灌东留下抗日的火种,三团领导决定留下熟悉地方情况的排长孙良浩及半个排的武装,坚持地方斗争。直到1940年8月,八路军第五纵队进入淮海区杨口时,灌云县委即与其取得联系。
“时任八路军第五纵队司令员的黄克诚登时签发了成立‘灌云县游击大队’的命令。”王朝阳清晰记得,当时灌云县委在抗日兄弟团和武小园、上淋河、三里沟、五里槐等地农民抗日自卫队的基础上,抽调了300多人,组建了有三个连的灌云县游击大队,而孙良浩就此担任政委。“他们的活动范围集中在灌南地区,不断与敌伪和地方武装作斗争,配合主力部队完成了根据地开辟,保卫了新生的抗日政权。”王朝阳说。
“后来灌云游击大队与滨海大队合并,仍用‘滨海大队’的番号,下辖六个连。大队长李希成,政委吴书,副大队长孙良浩。”王朝阳说,滨海大队是灌南地区继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游击支队第三团之后,又一支正规化的地方抗日武装,是淮海地区武装力量最强的县大队,最多时达到3500人。从成立到取消的两年里,滨海大队作战上百次,歼敌无数。“他们是东灌沭人民心中的希望。”
而抗战结束后,滨海大队被辗转改编,最终被编入解放军第三十九军116师347团2营。1950年10月编入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我的父亲曾是滨海大队的政委,最终将宝贵的生命留在了朝鲜战场上。”吴书的儿子吴芸生对笔者说道。而副大队长孙良浩在抗美援朝中,担任志愿军77师政治部主任、中朝联合游击支队副政委,战争结束后,率部回国。“他们是灌河儿女的骄傲。”吴芸生深情地说。
话说回来,汤曙红牺牲后,淮海行署主任李一氓、新四军三师师长黄克诚、淮海军区政委金明等领导都到其墓前敬谒。而新四军第三师于1941年上半年开始,也抽调主力及地方部队,大力清剿镇压土匪顽劣,迅速将横行苏北地区的股匪全部予以剿灭,使该地多年的匪患得以平息。
【巩固篇】
各地抗日民主政权逐步建立,秩序稳定了,黄克诚随后便发动群众,施行减租减息,合理负担,改善民生。“根据地建立时,就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致力于发展经济,繁荣文化,加强政权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极大地振奋了淮海军民的革命精神。”
文教生产两不误
鉴于灌云县盐河以东地区的斗争环境,淮海区党委于1942年6月决定建立中共灌东工作委员会,行政上设立办事处,下辖3个联防区,任命陈少新为工委书记兼办事处主任,汪康然、武保璋为工委委员。工委成立之初,由淮海区党委军事部长张克辛代管。
1942年1月初,《淮海报》社驻东灌记者杨巩发起召开收集抗战史绩的座谈会。而夏,淮海区党委在沭阳县张圩乡首次召开全区文艺工作者会议,成立了艺人救国会。会后,灌云县民主根据地创办了《灌云日报》,许家屯任主编,宣传抗日救救亡。“救国会还创作了《大生产》、《伪军十叹》、《妇女解放》等节目。赢得了当地军民的追捧,丰富了精神生活的同时,也强化了抗战士气。”王朝阳说。
“减租减息”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期间针对农民制定并实行的一项土地政策。1942年,淮海行署认真总结了以前的“双减”工作,从本地区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并颁布了《淮海区重订减租条例》。而灌云县于1942年10月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减租减息运动,经过25天的工作,全县有35个乡完成“二五减租”,共减粮食150万斤。
敌共工作也是根据地建设中的重要事项。“淮海区党委非常重视敌共工作,区党委书记金明兼任敌工部长,副部长刘述周。”王朝阳介绍,1942年底,第一中心县委即成立敌工部,公开名称为东灌沭联络处,主任陈少新。
实际上,早在1930年前后,当地地下党的工作就比较活跃,并具有一定基础。“海属地区处于华北、华中抗日根据地结合部;又处于黄海前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斗争十分曲折、复杂、激烈。”而淮海区党委确定的灌东工委工作方针是精干隐蔽、积蓄力量,坚持沿海前哨阵地,以便在抗日战争反攻阶段到来时取得盐、棉两大经济资源,增加财政收入,并迅速以地方武装力量恢复沿海城镇和乡村。
统战工作显奇招
原国民党第三区区长孙笃生出生于当时的灌云县张店镇,是一位具有民族正义感的人。“西安事变后,被国民党逮捕的原共产党员孙存楼获释回到灌云县板浦,找到了时为连云汽车公司经理的孙笃生,向他宣传国内的形势,并动员其将汽车公司卖掉,用这笔钱购置枪支,在家乡组织抗日游击队。”
王朝阳说,孙笃生欣然接受了其建议,建立了抗日游击队,自任大队长。
而这只是我党在淮海军区统战工作的一个缩影。
除此之外,东海、灌云两县的敌伪军工作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利用当地社会基础较广泛、势力较大的“清帮”或“安清帮”———它们是清朝民间秘密结社之一,主要为清政府承办南北运河漕运,故其主要成员多为码头运输工人。
“开展清帮工作,是东海、灌云党组织在特殊历史条件下,统战工作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开展敌伪军工作的一种隐秘手段。”王朝阳说,这也说明敌伪军不是铁板一块,只要他们的良心没有泯灭,是完全可以争取的。
话说回来,清帮后来被军阀政客及资本家利用,逐渐变为统治阶级利用的工具。日军侵占海属地区后,又成了他们的利用工具。然而,中共中央书记处1940年12月,就发出了《关于哥老会清帮工作的初步指示》,以获取他们的力量组建抗日武装。
当时,东海县委联络处副处长周镜涵一人就接纳了四五百名“干儿”、“徒弟”。灌东孙良浩、封必琉、孙桂儒等,分别以灌东办事处主任和区长的身份接收了300多名徒弟,拜“把兄弟”200人左右。
由于清帮之内“重义气”,敌工人员大力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在帮会中发挥重大作用,使伪人员“身在曹营心在汉”,不为敌人做事。同时着重强调共产党的政策,凡与抗日政权建立清帮关系的人员,一般都能提供大量的军事情报,为拔除据点作“内应”,掩护共产党干部,为新四军购买枪支、弹药等———这些都为抗战“添了一把火”。
【英雄篇】
铁血丹心报国志
抗战期间,淮海区是侵华日军连接南北的重要战略地带,也是中共实现其“巩固华北,发展华中”这一战略宏图的重要阵地,就全国而言,淮海区成为华北到华中的兵马走廊,而在这个“走廊”上,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们也轮番登场。
1942年秋,新四军第九旅民运科副科长徐竞奉命到淮海军区吴集情报站做敌工工作。在派遣徐竞时,是采取突然调离、秘密派遣的方式进行的。临出发前,连妻子和只有3岁的儿子都没能看上一眼,便只身潜入虎穴。
王朝阳回忆道,到了1943年春,正当徐竞对新浦的伪军策反顺利进行时,由于汉奸告密,他被日本宪兵抓捕,面对严刑拷打,他坚贞不屈,只字不吐党的机密。残暴的日本宪兵见徐竞软硬不吃,竟将其推入狼狗群,将其活活咬死;牺牲时年仅32岁。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小沙东海战中牺牲的16位将士也值得歌颂。
“这是抗战期间新四军直接参战人员级别最高的一场战斗。”1943年,新四军部分团以上干部乘船由江苏转山东去延安学习,行至赣榆县小沙村以东海面时,与日寇巡逻艇遭遇。“木船对垒快艇,短枪抗击机关枪,一场从拂晓到黄昏的海战开始了。”灌云党史专家时安明说,“船上团以上干部11人,都是身经百战的红军将领,干部队由师参谋长彭雄任队长、八旅旅长田守尧为副队长、旅政治部主任张池明为党支部书记。”
最终,彭雄、田守尧等16名干部光荣殉国。此外,田守尧的夫人陈洛莲、张池明的夫人张明等4位女同志也不幸牺牲。“张池明后来被授予中将军衔,而他的妻子张明是咱们灌云板浦人,结婚不到一年就阴阳相隔。”时明安说,他曾拜访过张池明将军,“几十年过去了,张将军对妻子的爱,和对连云港的感情仍然深厚。”
捐躯烈士千千万,哪个不使鬼神泣。
还有一位叫作徐佳标的战士,亦是如此。
“以前淮阴有四个城门叫瓮城门,其中南门后来命名为‘佳标门’,就是为了纪念一位叫徐佳标的新四军战士。”灌云党史办专家王朝阳介绍道。
“1945年9月6日,在一场惨烈攻城战中,这位出身于我市灌云县贫苦农家的战士,在失去双手的情况下,舍身堵住了敌人枪眼。”后来据专家考证,这一壮举比抗美援朝英雄黄继光堵枪眼还早了7年,堪称“我军舍身堵枪眼第一人”。
靠着前赴后继的热血军民,从1940年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至抗战胜利的5年中,新四军第三师与日、伪、顽大小战斗4700余次,歼灭日、伪军6万余人,部队由2万余人发展至7万余人。开辟了拥有4.2万多平方公里面积,800多万人口的广大根据地。
其中,淮海区的新四军主力部队从刚进到淮海时仅为两个编制不全的团,3200多人;4年后进军东北时,已发展到2个旅6个团、1.5万人。
此后,黄克诚率3.5万大军从苏北挺进东北,解放战争的大幕正式拉开。
策划:徐勤飞 金同启 郝忠军
撰稿:张晨晨 鲍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