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新海实验中学校长董大溧送给九年级学生的一封信

亲爱的九年级的同学们:

你们好!

首先向同学们表示祝贺,大家经历了四月的高强度学习,在中考英语口语听力测试、体育测试和期中测试中,都展现了最佳的精神状态,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最后这一个月,我们该以怎样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显得尤为重要,今天我就通过这封信来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中国的先哲们从未停止对“心境”的不懈追求和苦苦磨砺。孔夫子本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想信念,虽然在当时社会,56岁已是垂暮之年,但他仍带领弟子们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游说列国的艰难跋涉之旅。在卫国,他痛失发妻;在陈、蔡之地,他被蔡国大夫追杀,断粮七日,临至绝境;在匡地,他被匡人围困,“颠簸流离,惶惶如丧家之犬,不可终日”。凡此种种,依然丝毫不能动摇老夫子“卫道正本、仁施天下”的决心。面对世人的不解和嘲笑,老夫子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给出了响亮的回答。鲁国的一位守门人,也应该是一位隐士,用“知其不可而为之”评价了老夫子。后世学人对此认可度颇高,“知其不可而不为,贤人也;知其不可而为之,圣人也”。

距离中考还有一个月,时间确实不多了,我们有些同学还有很多难题没有解决,自己目前的水平距离目标学校还有一些差距,内心深处难免会有一点紧张、恐惧、迟疑,随之表现的就是眼神缺少了一种坚定,学习缺少了一种坚持,内心缺少了一种坚韧。孔夫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声音应该在我们的耳边响起,激荡我们的心灵,就让我们摒弃能不能够、可不可以的焦虑,给自己一颗一往直前的勇敢之心。

明朝大儒、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在他十一岁的时候,他的父亲王华高中状元,王阳明也跟着成为了状元之子。他八岁过目成诵,十岁下笔成诗,世人皆知其状元之才,但自二十岁起,两次参加会试,却均以失败告终。同窗好友以落第为耻,王阳明却说:“世人以不第为耻,吾以不第动心为耻”。三十四岁,时值壮年,上疏论政,因言获罪,蒙冤入狱,杖刑四十,几近毙命,贬谪龙场,奸肖追杀,险象环生,蛊毒瘴疠,居无定所,生活无着,疾病缠身。阳明先生泰然处之,“盖吾之一身已非吾有,而又何有于吾身之外”,大梦惊醒,收拾精神,主宰以心,体悟大道。

亲爱的同学们,中考是我们人生中遇到的第一次具有选拔性质的考试,我们不能不重视。在这一个月里,我们应该积极主动,精心准备,拼尽全力。纵然努力后依然可能达不到预期目标,也能“此心安处是吾乡”,顺其自然,不妄自菲薄,不消沉低迷。宋朝有位禅宗僧人写了一首偈言,“朝看花开满树红,暮观落叶又成空,若将花事比人事,花与人间事一同”,看似高深,其实是说明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花开花谢,潮涨潮落,日月盈昃,成败得失,实在是人世间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就让我们在父母的陪伴下,老师们的帮助下,亲朋好友的鼓励下,以一颗平常之心度过夜读的每一天。

亲爱的同学们,积极的心境修养需要我们通过很多事情去磨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也将伴随着我们的一生,即便是圣人,也盖莫能外。孔老夫子经过了“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最终达到了“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超高境界。阳明先生初立圣人之志,格竹致病,存疑儒学,亦佛亦老,龙场悟道,“知行合一”,最终像孔老夫子一样,圆熟化境,“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我们普通人虽不能和圣人相比,但对心境的修养追求是一致的。

亲爱的同学们,当我们阅遍浮华三千,再回眸这次中考,乃至是三年后的高考,定会发现“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你们永远的朋友

2024年5月13日晚于七碗茶斋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梁红燕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