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唱尽新词秋叶红——一读冯秋红新著《观演记》

​魏琪



在信息丰盈、观点趋同的时代,文艺评论时常陷入一种温吞的、礼节性的困境。赞美易得,而真诚犀利的批评却如凤毛麟角。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省报资深文化记者冯秋红的《观演记》,显得尤为珍贵。它不像一杯温和适口的清茶,而更像一坛窖藏经年的烈酒,初入口时辛辣凛冽,回味时却满口余香,令人清醒,促人深思。这部集结了她多年观剧心得的评论集,恰如其分地印证了那个诗意的意象:“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 她在戏剧的“新词”舞台上,以笔为刃,剥开层层华美包装,直指艺术内核,其文风历经时光淬炼,终如秋日枫叶,沉淀下成熟而红艳、犀利而绚烂的批判锋芒。   


冯秋红的文风,最显著的标签便是“犀利直率”。这种犀利,并非哗众取宠的毒舌,也非情绪化的宣泄,而是建立在深厚的艺术素养、大量的观剧经验和清晰的审美标准之上的理性剖析。她像一位手握手术刀的外科医生,无论面对的是名导大作还是明星云集的商业制作,都能精准地切开炫目的舞台表象,直抵问题的核心。


《观演记》的“观演”,并非走马观花式的记录,而是一场又一场深度的心灵对话。冯秋红如同一个勤奋的矿工,在观看了大量剧目后,从丰富的“新词”,即不断涌现的新作、新形式、新尝试中,挖掘出了属于她自己的、独特的艺术感悟。这些感悟的积累,使得她的评论超越了单部作品的局限,具备了某种系统性的观察视野。


在观摩了一部经典剧目后,她了悟颇深地抒发心语:“切忌被体制异化,保持心灵的自由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肖申克的救赎》中还有句金玉良言:‘任何一种你不喜欢又离不开的地方,任何一种你不喜欢又摆脱不了的生活,就是监狱。’这个世界上,穿透一切高墙的东西,它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像这种穿透力极强的睿语警言,无疑如舞台上激越的锣鼓,荡起心底的层层波澜。


她的“感悟”还体现在对经典复排的独到见解上。对于一部被无数次搬上舞台的世界名著,她不仅能分析出新版导演的构思与处理,更能将其置于历次演出的脉络中进行考量,甚至对剧情中的表演细节亦精微评点:“当卡西莫多悲痛欲绝抱着死去的艾丝米拉达嘶吼的时侯,身后舞台上出现三个用绳子吊着的女子,下面三个男人一起翻滚跳跃,说实话,我看不太明白啥意思。朋友说:也许是象征三口丧钟齐鸣,世俗的世界由此坍塌。” 这样的评论,展现的不仅是对单一作品的评价,更是一种式微见著的体现,引导读者去思考舞台物象中蕴涵的哲思。


如果说“犀利”是冯秋红文风的筋骨,那么“成熟而红艳”则是其血肉与气色。她的文字并非一味地冷峻与批判,在针砭时弊的同时,也饱含着对戏剧艺术本身深沉的爱与敬畏。这种爱,使得她的“犀利”带有温度,她的“直率”充满建设性。


当她遇到真正打动她的佳作时,其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且同样具体而微,绝不空泛。在评论一出优秀的地方戏曲时,她热情地写道:“剧作塑造的三个人物,都有着金子一般的品格:槐花重感情、重信诺、重家庭,数十年如一日照顾残废的丈夫;藕根发乎情而止于礼,一直在暗中接济困难的槐花一家;水生尝试抚平妻子的隐痛,劝说妻子与自己离婚。由三人共同织造的‘乡村爱情神话’,如运河水一般清澈悠远,荡涤着世俗的灵魂。” 这样的文字,充满了鉴赏家的欣喜与呵护者的温情,其“红艳”之色,在此处化为对美好事物由衷的礼赞。


这种成熟的“红艳”,更体现在她批评的终极目的上——她不是为了否定而否定,而是为了“建设”。她的文章常常在指出问题后,或隐或显地指向一种更高的艺术标准。她批判剧本的空洞,内心呼唤的是文学的回归;她批评表演的浮夸,背后坚守的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谓的“人的精神生活”。正如秋叶之红艳,是历经春生夏长、风雨洗礼后凝结的生命精华,冯秋红的批评文字,也正是建立在大量观看、深度思考之上的智慧结晶。它绚烂,因为它真诚;它红艳,因为它承载着对戏剧艺术未来的深切期盼。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