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海天楼上思茫茫——费永春先生《海天楼主人楹联集萃》序


​作者:孔灏


一眼看来,好像就只是两张尺素、几行乌痕,却在中国人的门楣两侧,构筑出另一番天地,且足以镇得住华夏屋宇之外的千年风雨。这———就是中国楹联。中国楹联之美,美在其于生活实用中寄寓理想,又于理想表达中,观照生活。由是,作为求真向善和思美的载体,楹联似乎只是一种物质形式。又由是,作为求真向善思美的载体,楹联本身已经成为一种等同于其自身内容的精神内涵。以天人合一为重要特征的中华文化每多如此:美之、爱之既深,则美的载体或爱的对象,最后都成为美的本身或爱的本身。近读著名楹联家、书法家费咏春先生自撰自书楹联精选《海天楼主人楹联集萃》,感受尤为深刻。


学界公认,中国最早的一副楹联应为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君主孟昶于广政二十七年(公元964年)除夕题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见《宋史蜀世家》)。也有学者指出,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唐代文书(斯0610卷)中,由刘丘子于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撰写的“三阳始布,四序初开”,或可视为楹联之始。实际上,如果追溯楹联的源头,按《淮南子》等古籍所载:先秦时人有习俗,在桃木板上书写“神荼”“郁垒”二神名,悬挂于门户以驱邪的“桃符”,即为楹联提供了最初的物质载体与民俗基础。当然,如果由此再往前追溯,那么作为百经之首的《易经》中“阴”和“阳”的哲学理念,更是直接为“对偶”提供了丰厚的思想土壤。不过,说到中国楹联史,我总是含笑想起那位放牛娃出身的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传说他定都金陵后,曾下令“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并多次微服出巡检查欣赏。正是他以帝王身份的推动,使贴春联成为全国性的民俗,中国民间的楹联创作也进入了黄金时代。这件事,常使我想起他的另一故事:当年,他与几位开国名臣刘伯温、徐达等人一起为百年之后选择陵址。几个老兄弟心意相通,都看中了今天的明孝陵之地。动工时,大臣们发现门左附近有孙权墓,便请旨将它移走。那太祖皇帝一语惊人,道:“孙权亦是好汉子,留他守门。”两个故事,其一指向生之企盼,其一指向死之安然,前者热闹,后者恬静,然两者又可同归于一,曰:让生命和生活,都真正上升到艺术的高度,都真正有价值!


且说,读费永春先生《海天楼主人楹联集萃》,何以又扯到了中国楹联史乃至明代皇帝朱元璋?在我看来,一部《海天楼主人楹联集萃》,有历史,有现实,有情感,有思辨……在内容上,既有对传统题材的继承,如咏物抒怀、山水田园;更有对现代生活的敏锐捕捉,如城市体验、社会观察。在语言上,既保留文言雅的韵味,又巧妙融入现代语汇,形成了一种古今融合的独特语体;在意境上,既传承了传统的含蓄隽永,又表达了现代人复杂多元的情感体验。这种创新不仅不是对传统的背离,更是对传统的激活与延续。同时,书法家费永春先生深研古法,从二王的秀逸到颜柳的雄强,从米芾的跌宕到赵孟頫的婉通,无不潜心揣摩,得其神髓。并且,从不为古法所囿,在笔法、结体、章法等方面大胆创新,形成了个性鲜明的书体风格。观其用笔,时而如高山坠石,力透纸背;时而如清风拂柳,轻盈灵动。结体奇正相生,疏密得宜;墨色浓淡相映,燥润相济。章法布局在遵循传统楹联形制的同时,又根据内容需要巧妙变通,达到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这种书法艺术上的探索,使其所书的楹联作品既具有传统的法度与韵味,又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与个性风采。正所谓:让生命和生活,都真正上升到艺术的高度,都真正有价值!


且看,诗人、书法家为自己的故乡徐圩撰写的一副楹联:望东陬山,忆昔日盐田凝玉献宝,旧影长萦思乡梦;观浖子河,思今朝基地涌金焕彩,新区名震大港城。


情真意切,思接古今;其概括自己在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画院的学习经历及艺术追求所撰联曰:咏怀骋目,携金陵烟雨入画,墨池犹泛六朝波;春煦怡情,揽燕蓟云霞题诗,笔阵常催万象新。


情景相融,笔力雄健;而在观看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后,诗人更是满怀激情地撰联:血火写春秋,正义之师,扫尽阴霾澄玉宇;铿锵震霄汉,和平利器,斩断觊觎固金汤。


其气豪壮,其语铿锵;至于写情怀,有“雨醒诗梦赏摩诘画,风载书声读清照词”;写境界,有“一室清幽,静读圣贤书万卷;半生淡泊,笑看今古事千般”;写居处,有“近君子,心涵清旷长为乐;远小人,事存余地自逍遥”;写自省,有“虚名易得如朝露,实学难求似璞金”……诚令观者如“行山阴道上,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令人应接不暇。”


其中,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且拍案称绝的是诗人、书法家为自己的书斋“海天楼”所撰联:“炼字功深澄碧海,开怀意远接昊天”,此联尾字嵌“海”“天”二字,自是题中应有之义。但,以“炼字功深”而“澄碧海”、以“开怀意远”而“接昊天”,则字字平易,却又句句出人意表。


依我浅见,费永春先生此“楼”冠以“海天”之名,其意大矣哉!一者,呈现了诗人所在地的自然景观:连云港市环山抱海,连天连海连世界;二者,见证了诗人的文化担当: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释、道三家思想激烈碰撞又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代表了中国本土儒家精英文化的名士习凿齿,与代表着虽然是外来文化却正在中国化的佛教界高僧释道安初次见面时,习凿齿通报姓名曰:“四海习凿齿”。而释道安笑答曰:“弥天释道安”。这副对联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最精彩的人名对之一,充分体现了汉语的对称之美、音韵之美和意境之深。前者,以“四海”之大,表达儒家名士兼济天下的仁者之心;后者,以“弥天”之广,表达佛教高僧恒顺六道众生的无缘大慈与同体大悲。此“海”“天”一会,既有两小儿辩日的天真与欣然,亦有博浪沙一击时担当天下的悲壮与勇敢,而诗人以此“四海”之“海”与“弥天”之“天”来为自己的书斋命名,无疑是一位中国传统文化人对于超越身份、超越局限进而超凡脱俗的精神追求和艺术追求的直下承担。三者,展示了诗人刻骨铭心的家国之思。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柳宗元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试图打击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改革失败后,他先被贬于永州,十年后再贬柳州。公元815年,柳宗元作《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一诗,此诗首联即为:“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这里的“大荒”,是动荡的局势,也是动荡的国家。而那“正茫茫”的“海天愁思”,固然是一个诗人大海般的胸襟和长天般的惆怅,但是更重要的是,那也是一个诗人海晏河清的政治理想。如此,“炼字功深澄碧海开怀意远接昊天”,又岂但仅仅是讲艺术?又岂但仅仅是讲人生?或者,用这样的表达,才更准确:让天下人的生命和生活,都真正上升到艺术的高度,都真正有价值!这是柳宗元,这也是费永春!


品读费永春先生《海天楼主人楹联集萃》,乃思之再三。又想起《景德传灯录卷十》中所载唐代归宗智常禅师之法嗣、智通禅师的故事:却说这位智通禅师在某夜值守巡查寺院各殿堂时,突然大喊:“我大悟了!我大悟了!”第二天,智通禅师的师父智常禅师问他:“你明白了什么道理,狂喊着自己大悟了?”智通禅师回答说:“我明白的道理,就是‘师姑天然是女人作’!”


“师姑天然是女人作”,极浅显,亦极深刻!“楹联”即是“楹联”,“书法”即是“书法”,这个不难。但是,要让所谓的楹联真正成为楹联,或曰成为真正的楹联;要让所谓的书法真正成为书法,或曰成为真正的书法。这个很难!


当然,在不难和很难之外,还当有个如海上潮起潮落、如天上云舒云卷,意随心至、笔随意至的自然而然,这个自然而然,才是楹联本应有的境界,才是书法本应有的境界……这,也正是海天楼主人的本来面目!却问:那个师姑,她本是女人,又何必待说?


是为序。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朱芸玫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