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廷亮
世间建筑皆为人造,连残缺亦不例外。一日,行至海州区网疃村的玉带河畔,一座断桥突兀地横亘在我眼前。它以石桩为基,钢筋混凝土铺就的桥面在北段塌陷了,南段却仍倔强地延伸向空中,半截躯体浸在河水里,宛如被斩断的巨龙遗骸。五公里河道上有多座新桥,唯有它如弃子般蜷缩在芦苇深处,警示牌上斑驳的字迹提醒着行人:危险,勿近。
断桥总惹人遐思。杭州西湖上的断桥因许仙与白娘子的传说而闻名。玉带河上的这座断桥却是货真价实的残损。它为何坍塌?是年久失修的自然损耗,还是承重过度的意外?抑或是建造时埋下的隐患?这些疑问如同桥缝里滋生的野草,在风中沙沙作响。若将它彻底拆除,玉带河将遗失一段史实;保留这截断桥,它便是一本立体的教科书。裸露的石桩与钢筋混凝土截面无声诉说着建筑的真相:再坚固的构造,也抵不过时间的拷问与自然中的偶然。
我驻足凝望,断桥的形态竟生出几分悲壮。南段桥面高昂如不屈的头颅,北段塌陷处却似低垂的脖颈,两种姿态在暮色中形成奇异的张力。或许,残缺本就是美的另一种形态,它不必如西湖断桥般承载太多传说,只需以真实的伤痕提醒世人:所有完美都始于不完美的堆砌,而所有的断裂,都在等待被重新理解的契机。让芦苇在裂缝中生长,让水鸟在断面上筑巢。玉带河的水波依旧东流,断桥上的风却带来不同的气息。有人看到废墟,有人看到警示,有人看到艺术。恰如雅典的卫城、罗马的斗兽场、北京的圆明园。而我只愿它就这样立着,成为这条河流最诚实的注脚———人造的残缺,终将在时光里生长出超越人力的意义。
废墟美学,是一种融入历史与建筑遗存的审美视角。作为象征,它留住了记忆,让人联想,促人反思。历史的瞬间、文明的兴衰、物质的脆弱,近在眼前,朝夕相伴,这样的场景使得我们的生活空间多了些哲理、深邃与遐想。
世上文化也是人为的。杭州的断桥是“假”的残缺(此处加引号强调其非真正物理意义上的残损),却成了西湖最为著名的景点;玉带河上的断桥是“真”的残损,它或许能成为玉带河上的网红打卡地,这就是文化的魅力。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朱芸玫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