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毛毛
江苏兴化是名副其实的水乡,近年来更是以千垛油菜花的壮阔美景而闻名遐迩,更为重要的,这里还是“扬州八怪”领衔人物、以诗书画三绝盖世的郑板桥的家乡。郑板桥是有气节的人,做官、为文、作画,都用自己的良心做底盘,深得人们的喜爱和尊重。我曾因公干而有机会造访兴化,抽空去参观了郑板桥故居,实乃人生的一大幸事。
春风裹着期盼和欣喜,点点滴滴地,条条缕缕地,弥漫着亘古的高洁。弯过几道小巷,穿过遍地烟火,很快就来到了板桥先生的家。粉墙灰瓦,院子不大,还显得略为逼仄,常见的主屋和厢房,紧紧地挨靠着,低垂着头,构成了很普通的苏北两进小院,正如其言:“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可谓触景生情,我的心里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许多诗句,最著名的当数《竹石》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脑海里也在不断地浮现出一幅幅画竹。郑板桥笔下的竹不同凡响,应该说,它们是战士的化身,是英雄的代表,是雅逸的符号;它们是世俗中的清醒者,是困苦中的抗争者,是搏击中的胜利者。板桥先生爱竹,我们爱板桥先生,当然也爱竹,爱他的画中竹,爱他的诗里竹。“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何等的惬意快哉,何等的激情飞扬,何等的明媚灵动。一枝青竹,成为他永远的知己红颜和灵魂伴侣。“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的青竹,真是人间大爱、世间大勇,更是立于天地间的大仁和大义。
他说过,“无竹不居”。没有辜负我们的希望,院子里果真有几蓬青竹,枝枝都挺着身子,高高地仰望着天空。而天上的几块云,缓慢地移动着,像极了一位智者,在思考历史、思考未来,也在思考着当下。我们用虔诚膜拜之心,仔细地品味着这里的一切,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和物件,仿佛主人就在我们一时看不见的地方站着,在专注地望着我们。院子里人不多,很安静,几乎没有什么声响。只有竹声,竹叶与竹叶在风中相互摩挲发出的沙沙声,一丝一缕地,流淌在我们的心头,这些久经风雨考验的青色竹叶,每一片上都写着勇毅和不屈。时间是最好的见证。
我没有看到画笔。板桥先生的画笔应该在阳光里,在月色里,在岁月里,在他青色的追求和梦想里。郑板桥一生爱竹,竹在纸上,力透纸背,每一根青竹都是纯洁心境的凝结,皆为岁月中傲岸的深情摇曳。板桥先生和青竹彼此尊重、相互敬重,“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透过竹,他告诉人们前与后、新与旧、大和小之间的哲学思辨关系。对青竹,他满心满眼里都是无限的怜爱,都是足够的喜欢;“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和蝶。”这是知彼知己,以竹喻人,说出了青竹的心里话,字里行间是对人世间情义道德坚守的高度赞誉,也细腻地映照了自己内心的无私和坦荡。
霏霏细雨中,我走出了小院。雨中的青竹相互鼓励着,不为艰难所动,不为诱惑所迷,一派凛然,让人动容。挥挥手,我告别了板桥先生,也告别了先生故居的青竹。大家都知道他说过的一句话,叫“难得糊涂”。其实他不糊涂,真的是一点都不糊涂,“难得糊涂”是他理性的真实光辉,这种光辉照耀着无数后来者,在凡常、琐碎和庸俗的生活中,懂得如何低着身子前行,不过于计较,不好高骛远,不自我束缚。
拜访参观板桥先生故居的时间很短促,没有机会和先生月下对酌,也不能够与先生竹旁闲聊,免不了有一些小小的遗憾,但我透过时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板桥先生的睿智与真诚。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朱芸玫
来源: 连云港发布